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BBC 中文网】亚运背后的精神变迁

大家谈中国:亚运背后的精神变迁

中国女排在亚运会上战胜韩国队

一部分国民对于竞技体育的要求,已然超越了金牌象征国家崛起的层次。

中国获得北京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和全国大部分人一样,激动、热切的盼望。当时听说一些国家的人民反对自己国家举办奥运会,感到很不能理解——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反对呢?

时光穿梭得很快,到了广州举办亚运的时候,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和许多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对亚运充斥着牢骚和不满。我这里只说许多。甚至不说太多,因为对于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亚运一类大型活动,当地人民的看法显然有着鲜明的不同。

作为亚运“德政”之一的全广州交通免费乘坐,仅仅实行了3天就告结束。大体是因为“老乡们踊跃来体验共产主义”之缘故。乘地铁环游广州者有之,专门去机场看飞机者有之,去南沙港区钓鱼者也有之。总之,在那3天中,在地铁里被挤得血压上升,心跳加速,满眼金星的我,不止一次在心中暗自咒骂“乡巴佬”们。

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我非常明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乡巴佬”也好,上海市民口中的“硬盘”也好,其实在道德上并无任何过错。心里骂两句是纯粹发泄,是可以理解但是不正确的。只是大家受大型活动扰民之苦。我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出勤还算要求得不严格。那些规矩上班的白领们,心中的怨念大概胜我10倍了。

但是,即使免费政策取消了,在亚运主会场附近讨生活的我,确确实实又看到了无数的人,扶老携幼的,来到这里,手里往往还有一面小国旗,激动地和远处放着光芒的广州塔或者海心沙合影。尽管到了互联网上,各种讽刺的声音不绝于耳。

开幕式那天,亦是如此。提前放假“逃亡‘外地’避运”者不在少数,满怀激动之情认真观看的,也不可谓不多。网络评论里,称赞者有之,讽刺者有之。营垒分明,不时互相叫骂。

比赛中也反映出来这种不同态度。因为受到邀请,我免费看了一场乒乓球比赛团体半决赛。中国队没有悬念的击败了日本(男子)和韩国(女子)。观众席上卖力为中国队加油的声音很大,但是有些人看得也很平静,很难看出他们到底是在支持哪一方。我的心态也微妙,甚至希望日本和韩国能有不错的表现,毕竟如今中国一国绝对统治的乒乓球世界,实在缺乏看点。而十多年前,当有瓦尔德内尔、卡尔松、萨姆索诺夫、金泽洙、刘南奎等世界名将和中国队争辉的时代,我对乒乓球比赛也是有极大的热情,为中国队选手的表现而揪心。如今这样的心态早已平淡。

一部分国民对于竞技体育的要求,已然超越了金牌象征国家崛起的层次,有了更深的考虑和追求。正好,目前国内正在热烈讨论新华社记者杨明先生提出的“反思金牌体制”之争。

我真实的感受到,这个国家的人民,已经有了明显的思想分层。任何一种思潮,都越来越难以成为统治性的思潮。那些趁着免费畅游广州的老伯老太们,尽管他们因为成为交通崩溃的主力而“不受待见”,其背后反映的,却也是一种对于现代化的极度渴望和兴趣。

而对亚运不屑一顾甚至心生反感者,也是现代化的一种产物。他们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国际视野,见过“世面”,更加年轻和代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者的心态。

中国快速的物质现代化,最终必将带来精神的现代化,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是任何行政力量不可以阻碍的。

这就是各种金钱盛会对我这个小民的最大启迪。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