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脑瘫党群☭][17439] 出了国才知道,外国是多么的落后

From: 雪人
Date: 2010/7/29
Subject: [☭脑瘫党群☭][17439] 出了国才知道,外国是多么的落后
To: NTParty


        前几天从天朝飞往岛国澳大利亚,指导WRC工作的开展。刚下飞机,第一印象就很差,居然没有当地小学生组成的腰鼓队对我们进行迎接。走了几步,觉得澳大利亚不光是一介岛国,还是一个鸟国,很多的鸟类在地上乱走,极不雅观。 

  
  世界拉力锦标赛是最高级别的拉力赛事,但是这两年,中国拉力锦标赛已经飞速发展,有了赶超之势。到了参赛地黄金海岸后,发现当地的经济非常落后,一套带游泳池的大别墅的价格只相当于上海一套一百平方米的公寓的价格。当地人的生活非常艰苦,从机场到酒店,没有看见一台奔驰宝马或者奥迪,当地政府甚至穷的修建不起任何一个高速公路收费站。 
  
  
  进入到了堪路以后,更加觉得还是祖国好。在第一赛段的堪路中,我惊奇的发现,在赛道里居然有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在赛道两边竖起了“WRC GO AWAY”的大标语,承办这样的世界最高级别体育比赛,当地居然有居民表示反对,这是非常不能理解的。更加不能理解的是,当地的政府软弱无能,居然纵容这样的标语突兀的展示在赛道两边的房子上,使得我们这些国外友人大为诧异。回想我国的汽车拉力锦标赛,如果出现这样的不和谐标语,下到村长上到县长都会被撤职,而始作俑者的每月三元钱养老金也将被政府罚没。 
  
  
  据了解,这一小撮好事之徒,居然以我们的赛车会撞死袋鼠为理由,对这场比赛进行反对。殊不知在我们国家,撞死人都没有关系。当然,在堪路的时候,我们国家是不可能撞到人的,各级党政机关相当的重视,提前对赛段进行了封闭,我们国家的口号是,狗和小孩都要栓好,鸡和女人都要圈好。这类的大型赛事,在我们国家的人民支持率为百分之一百,因为不支持的都被剥夺你当人民的权利,都是反动派。 
  
  
  见识了当地群众的思想觉悟几多低以后,我又对其余赛道进行了堪路,发现当地的经济真的已经崩溃,大批的地皮和农场都在“FOR SALE”,可见人们都没钱了,给我们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我甚至很担心,像我这样来自中国的车手,会不会被当地人当做来扫货团的而被绑架。因为我在当地这么多天没有看见一个警察,可见当地的警力有多么薄弱。所以,我只有反复重申,在中国,我并不是一个党员,也不是房地产商,以求自保。 
  
  
  说到警方,中国拉力锦标赛举行的时候,政府极度重视,甚至出动上千警力来维持赛道内的交通状况,有时候甚至出动武警和军方,在赛道内出现一只鸡都要当场击毙,而澳大利亚政府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明显不够,300多公里的赛段里,我一个警察都没有看到,甚至有大腿粗的蛇在路上游动,惊吓到了赛员,非常不利于害怕蠕动类动物的赛员比出水平,比出风格。
  
  
  世界拉力锦标赛的裁判也是非常的寒酸,在我们中国堪路,不用看路书,一路看着警察的站位就到了赛段,赛段里人头攒动的地方就是裁判点。相当的气派。但是在WRC里,我在路书标记的地方一直没有看见裁判,我不得不下车问在当地野餐的一对老年夫妇,裁判点在哪里?结果他们就是裁判。他们对比赛太不重视了。 
  
  
  到了第二赛段,发现也是这样的情况,一对情侣在路边打着伞,我一度以为是来钓鱼的。他们甚至还掏出了糖果给我吃,我马上想到到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那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我立即拒绝了他们。 
  
  
  到了超级短道的堪路,我彻底失望了。这个超级赛段由当地一个镇子上的街道组成,堪路的时间是六点半,但是我一直等到了七点半,街道还是不能封闭,当地的城管工作非常的不利,我们知道,不对那些要擅自闯入属于国家财产的街道的车主进行不见伤的殴打,怎么能快速的封路呢?如果这样的比赛在我国举行,提前三天就给你把街道封了,给两边刷上新油漆,给小草也刷上新油漆,绝对会给赛员们一个良好的印象。也展现出我们政府一向的强势,当然是对内的。 
  
  
  虽然还没有开始比赛,但我已经可以说,国际汽联和中汽联的能力不在一个档次上,国际汽联的赛事,只会在车检上做文章,我的赛鞋的鞋底有一个洞都差点没有通过车检,在我们国家,拿皮鞋去车检都没有问题。我们国家对赛车的检查只认牌子,就是说,你报名用三菱参加比赛,只要你开过去的是一台三菱,而不是一台五菱之星,你就车检合格了,什么排量啊改装啊甚至型号啊都好商量,而国际汽联的检查太过严格,不够人性,不够灵活,自断财路。另外,我每到一地,当地的领导都会亲切的与我会见,希望我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宣传,我说,好的,我一定会把当地的县政府大楼拍成照片贴出来的,以证明当地的富强,但不知道为何,他们都谦虚的拒绝了我这一个要求。而我在澳大利亚三天,居然没有能接见他们的领导,我觉得他们非常失礼,最失礼的是,我居然没找到他们的政府大楼,当地的政府机构也经常被我误认为是移动厕所。对于这样一个不注重政府形象的国家,怎么可能办好比赛呢? 
  
  
  澳大利亚的世界拉力锦标赛已经走上了末路,我代表中国,邀请世界拉力锦标赛的澳大利亚分站赛改由我国举办,我保证,绝对不会产生任何不和谐的现象,有车开,有肉吃,有钱拿,有幼女嫖。当然,如果你看中了我们国家,想定居我们国家,我觉得还是算了,我们国家的房子你们是买不起的。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介绍迄今最强大的 iMac

我郁闷了~我看到了Magic Track Pad 这种东东~


iMac
超凡一体机,迸发雷霆动力。介绍全新 iMac,现拥有新处理器架构和更快图形功能。
了解更多
新处理器架构
Intel Core i3 和 i5 处理器拥有先进架构,为 iMac 性能树立新标准。
了解更多
更强大的图形功能
先进的独立图形处理器现标配于每台 iMac, 极适合玩游戏、处理照片和运行 3D 应用程序。
了解更多
大型 LED 背光显示屏
iMac 拥有亮丽的 21.5 或 27 英寸 LED 背光显示屏,宽高比为 16:9,最适合欣赏高清视频。
了解更多
Magic Trackpad
介绍全新 Magic Trackpad
你喜爱的 MacBook Pro 触控板,现已成为方便的桌面装置。全新的 Magic Trackpad
拥有一整套操作手势,让你仅用手指就可无线操控电脑,与你的显示屏互动。
了解更多  
为什么选择 Mac?
前来体验 Apple 产品
Mac 搭载最新技术,既安全又可靠,同时预装了让你乐于使用的软件。
了解更多
今天就前往你本地的 Apple 经销商店面,挑选出色的 Apple 产品*,并把它们带回家。查找 Apple 经销商
* 新产品可能无法立即在所有店面提供。
新产品的供应需等待相关机构批准。
部分产品与促销活动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地区。产品规格随时可能改变。
某些功能和应用程序并未在所有国家或地区提供。应用程序的发售状况和价格随时可能变更。
TM and copyright © 2010 Apple Inc.
如果你不想收到 Apple 的电子邮件广告,或者你更换了电子邮件地址,请点击这里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728南京爆炸案视频,现场直播被强制切断信号

Download now or watch on posterous
728南京爆炸.flv (4661 KB)

F.Y.I

TimNew
------------
Release your passion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存档】【成都全搜索】韩寒高中学历被指造假 回应:已把学历改成初中

韩寒高中学历被指造假 回应:已把学历改成初中

2010-07-27 07:53:35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王恋 评论:0

韩寒

    如今揭发学历造假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韩寒也不幸成为目标,有人撰文表示,韩寒在文章中公开说自己是一个有高中文凭的人,但实际上韩寒在读高中时就辍学因此无法获得毕业证,韩寒说自己有高中文凭属于学历造假。韩寒在香港书展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曝光自己没有拿到高中文凭,“最近很多名人都纷纷修改自己的学历。我也顺应这个趋势,其实我高中文凭没拿到,所以我就把学历修改成初中了。”(记者 蒋庆)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存档】【新浪】计算机世界:“狗日的”腾讯 搅局者还是终结者

记者  许磊

计算机世界:“狗日的”腾讯搅局者还是终结者
计算机世界封面文章

  “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吗?”美团网CEO王兴的语气中难掩郁闷。

  7月9日,腾讯QQ团购网上线,这让王兴如闻惊雷,也如坐针毡。从2003年回国到现在,王兴先后创办了校内、海内、饭否和美团4个网站,而美团网被他视为“最靠谱”的一次创业。3月初上线的美团网是国内第一家团购网站,创立仅仅4个月,美团网已经能够盈亏平衡。

  就在这时候,一直悄无声息的腾讯杀了进来,这让王兴完全猝不及防,也让处于草创时期的数百家团购网站倒吸了一口凉气。

  谁也不知道,这一次,这个“企鹅仔”将是搅局者、掠食者,还是终结者。

  “狗日的”腾讯

  别上腾讯盯上其实,王兴应该早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因为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互联网盛宴。它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比如当初的游戏。

  “从QQ游戏平台上线那天起,联众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多年以后,在北京知春路的一家咖啡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谈起当年腾讯对联众的围剿和逼迫,仍然耿耿于怀。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连续抽了两包烟。

  联众是中国最早做游戏平台的公司,一度占有在线棋牌游戏市场8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亏损缠身的时候,联众是最早实现赢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时风光无两。

  2003年8月,腾讯QQ游戏第一个公开测试版本正式发布。鲍岳桥发现,从平台到游戏设计,QQ游戏完全是联众游戏的翻版。愤怒之余,“感到危险很大”的鲍岳桥首先想到的是“主动低头”寻求合作,于是他赶赴深圳,约见马化腾和时任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的曾李青,但是遭到了腾讯方面的拒绝。

  “现在想来,那时候是太天真了。”鲍岳桥说,“与大型网游不同,棋牌类游戏规则固定,没有技术门槛,玩家又与QQ用户高度重合,腾讯很容易模仿。”

  2004年9月,QQ游戏平台将联众赶下了中国第一休闲游戏门户的宝座。而在此之后,联众的业绩一路下滑,出售、转型,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联众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份额已不足1%。

  腾讯则扶摇直上,在今年一季度,QQ游戏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680万。而更重要的是,依托QQ游戏平台,腾讯终于在2009年第二季度超越盛大,坐上了中国网络游戏领域的头把交椅。

  对鲍岳桥来说,腾讯就是自己的终结者。2006年底,鲍岳桥离开了江河日下的联众,成为了一名天使投资人。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做投资的原则之一就是:只做腾讯不会做、不能做的项目。所以三年来,他绝对不碰游戏,已经投资的医疗器械和数据存储项目都跟腾讯毫无关联。

  而这个终结者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站长之王”蔡文胜的4399小游戏平台。

  “说不担心QQ竞争那是骗人的。”蔡文胜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直接原因就是今年7月初,腾讯旗下小游戏平台3366.com上线公测。

  据记者调查,去年蔡文胜买下的4399小游戏平台,通过广告联盟和联合运营网页游戏,月营收已达3000~5000万元,正在筹备国内A股上市。而腾讯刚刚上线的3366,在游戏种类和网站设计上与4399几无二致。

  而且这只“企鹅仔”似乎更加来势汹汹。从7月1日开始,不断有网友看到QQ弹窗对这一游戏平台的推广信息,而截止记者发稿时,3366.com同时在线人数已突破10万。

  只要是一个领域前景看好,腾讯就肯定会伺机充当掠食者。除了王兴和蔡文胜,腾讯最近还“默默地”动了另外一个人的奶酪,他就是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

  5月31日,杀毒领域两大巨头360与金山的一场口水战激战正酣,腾讯的QQ医生3.3升级版却悄然上线。很快人们就发现,这款原本只是用来查杀QQ盗号木马的防护软件,已经了包含云查杀木马、系统漏洞修补、实时防护、清理插件等多项安全防护功能,甚至还搭载了免费半年的诺顿杀毒。

  此前,周鸿祎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对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产品上的功力赞不绝口,同时还声称,腾讯绝不会成为360的竞争对手,因为“腾讯是一个娱乐公司,在安全方面,应该由一个很专业的公司更专注地去解决问题”。

  很显然,马化腾毫不客气地给了周鸿祎当头一棒。

  在腾讯还没有出手的互联网领域,小企鹅那些潜在的竞争对手们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比如暴风影音CEO冯鑫。自从2008年9月腾讯发布了本地播放软件QQ影音首个Beta版本,冯鑫恐怕就没睡过一天好觉。因为这款无广告、无插件播放软件,让暴风影音的盈利模式变得岌岌可危。

  而在各大视频网站因为版权打得不可开交,频频对簿公堂之时,同样有一种声音在业内流传:无论你们现在打得多欢实,等市场培育得差不多了,就该轮到腾讯来收场了。事实确实如此,QQLive的平台早就搭好了,拼版权,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谁敢说自己比腾讯更有钱?

  这就是腾讯,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一家全球罕见的互联网全业务公司,即时通讯、门户、游戏、电子商务、搜索等等无所不做。它总是默默地布局、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背后;它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搅局,让同业者心神不定。而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划走自己的那块蛋糕,有时它甚至会成为终结者,霸占整个市场。

  “某网站贪得无厌,没有它不染指的领域,没有它不想做的产品,这样下去物极必反,与全网为敌,必将死无葬身之地。”6月29日,新浪网总编陈彤以“老沉”为名发布了一则微博,言辞之激烈,让人震惊。这条微博迅速被转发了500多次,无数的人力挺“老沉”。

  谈起此事,一位互联网创业者几乎是脱口而出,“狗日的腾讯!”

  腾讯,非草根创业样本

计算机世界:“狗日的”腾讯搅局者还是终结者
马化腾(左)李彦宏(右)

  始终“贪得无厌”

    “既没有马云那么好的口才,也没有李彦宏那么帅。”马化腾曾经多次自嘲,说自己“很不幸”,“大家都是圈地,他们(马云、李彦宏)圈的都是楼,可以直接住。我们圈到的却是荒地,只能从铲沙、挖土开始,建自己的楼。”

  实际上,马化腾算不上纯粹的“草根创业”。据传,在腾讯创立初期,其父马陈术曾开着奔驰前来给儿子做账。在11年的发展历史上,腾讯只是在早期遭遇过资金困局,从获得第一笔融资开始就一直是稳扎稳打,先利用无线增值服务实现盈利,转而依靠互联网增值服务壮大,布局网络游戏和门户业务。2010年最新一季财报显示,腾讯的网络广告业务收入为2990万美元,已经远远超过网易的1340万美元,稳居门户第三。

  马化腾在业界以低调、务实著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腾讯的企业风格: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2006年7月,QQ同时在线突破2000万人,腾讯公司内部决定办一个庆功会,会上腾讯联席CTO熊明华问了马化腾一个问题:QQ同时在线人数何时能够到1亿?马化腾一笑:“这辈子我可能看不到了。”事实上,2010年3月5日,他就看到了。熊明华一定很后悔,没有和马化腾打赌“裸奔”。

  实际上,马化腾有很多值得“裸奔式”庆祝的理由。目前,腾讯是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公司现金储备达到15亿美元;拥有中国本土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账户数近10亿;是中国第一流量的门户;在网络游戏市场排名第一,占据超过20%以上的市场份额;电子邮箱流量也已经超过网易,雄踞榜首。

  资本市场对这只彪悍的企鹅也是极力追捧。在香港,腾讯的股价一度高达每股171.80港元,上市6年间腾讯股价上涨了超过了35倍。要知道,被世界公认为近年来最具创新能力的苹果,其股价增幅才只有腾讯的一半。

  一只企鹅为何如此贪婪?

计算机世界:“狗日的”腾讯搅局者还是终结者
左起:丁磊、马化腾、张朝阳、李彦宏

  腾讯为什么还不满足?一只企鹅为何如此贪婪?

  是的, “腾讯不是一般的有钱”,但股东的钱不是用来供着的,腾讯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蔡文胜就曾表示,腾讯现在什么都想做,从中可以看出它面对快速增长的巨大压力,这个压力终有一天会压垮腾讯。

  在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看来,腾讯之所以染指团购,是因为这模式已经被证明“能赚钱”。“做团购没有技术门槛,盈利模式又清晰,腾讯没有理由不做。”王兴指出,团购与他之前创办的校内和饭否最大的不同在于,“网站从上线第一天开始就有收入”。——如此唾手可得的生意,腾讯怎么可能放过?

  搜索也将是腾讯的下一个目标。今年3月,马化腾与李彦宏在深圳有过一场对话。李彦宏问马化腾,“腾讯凭什么做搜索?”马化腾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用户需要,腾讯这个一站式互联网服务平台中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搜索功能;二是搜索能赚钱,腾讯拥有全球最大互联网社交网络系统,社区的盈利模式中,除了个人收费以外,未来还要结合页面内容分析,匹配相关性的广告。因此,已有业内人士指出,而在这一类似于Google的AdWords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腾讯未来必将对百度正在培育的广告联盟形成威胁。

  也许,在马化腾看来,无论是搜索,还是团购,甚至是将来的视频,这些业务都是腾讯水到渠成的业务延伸。因为马化腾为腾讯未来的构想是,一站式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围绕腾讯QQ打造“在线生活社区”,也就是“用户要什么,腾讯就有什么”。百度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彦宏对腾讯所谓的“在线生活”、“一站式服务”的评价是:基本上就是不给别人任何空间。

  在CSDN总裁蒋涛看来,腾讯之所以什么都做,是因为它是一家以人(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同类型的企业还有软件巨头微软,两家公司的产品战略更是惊人的相似。

  长期以来,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微软也是个典型的“全民公敌”。为了“抓住”用户,微软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市场变化,布局新的应用,以巩固其用户终端的垄断地位。在个人消费领域上,微软先后推出了浏览器IE、邮件系统Hotmail、即时通讯MSN、邮件客户端outlook、免费杀毒软件MSE,以及今年5月刚刚发布的在线版Office软件。

  而从另一方面讲,腾讯的进攻也是一种防御。互联网产业往往形势突变,Google市值超越雅虎,Facebook流量超越Google都发生在旦夕之间。腾讯最怕的就是突然冒出一个企业,被一种意想不到的商业模式或竞争策略打败。所以腾讯对于任何一个互联网的新应用都不敢掉以轻心。

  “360安全卫士、暴风影音的装机量都已经上亿了,如果周鸿祎或者冯鑫有一天跟新浪合作,也推新闻弹出框,马化腾不就郁闷了?”蒋涛认为,腾讯的产品策略之一就是:所有的互联网应用,只要用户量到了一定级别,腾讯一定要有,别人的产品可以暂时比腾讯做得好,但腾讯绝不会让它不可替代。

  当被问及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时,腾讯CTO熊明华给记者的答案不是超过10亿的QQ的注册用户,也不是某一项产品、技术方面优势,而是“耐心”:懂得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产品。”

  因此,究竟腾讯还会做什么,没有人知道。

  “山寨”的腾讯

  一直在模仿

    腾讯从来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总能在成熟的市场中找到空间,横插一杠子。然而它选择的路径也使其饱受争议,那就是模仿,有时甚至是肆无忌惮地“山寨”。

  早在2006年,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就公开指责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是明目张胆地抄袭。几年以来,类似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直到最近,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还在质疑腾讯的创新能力,说它不仅不是卓越创新者,反倒是中小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天敌”。

  从模仿ICQ推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OICQ(腾讯QQ的前身)开始,腾讯似乎就埋下了自己的“模仿基因”——先是从韩国引入了QQ秀和其他一系列增值服务,又模仿新浪建起了门户网站;在网游领域,学联众开发平台,跟着盛大引进国外网友,随着网易自主研发,之后布局的C2C电子商务网站拍拍,以及第三方支付财付通,无一不是“山寨货”,这也是腾讯遭人恨的根本原因。

  “微博、杀毒、电子商务到今天的团购,这些领域的商业模式在那儿摆着,人人都在抄,你凭什么要求腾讯高抬贵手,不去挣这个钱了?”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界这种对腾讯的埋怨,就像“小孩儿撒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对于模仿的指责,马化腾的回应是: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

  “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应用创新,产品和应用层面的创新比较容易被人忽略。”一位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告诉记者,几乎腾讯的每款产品都能找出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点,如腾讯QQ的群和显示最近联系人功能,QQ邮箱的超大附件功能,QQ游戏平台一上线就号称能承载上千万的同时在线,QQ还解决了困扰很多IM产品的联通、电信的互联互通问题等等。

  事实上,腾讯获得突破的领域往往得益于应用层面的创新,腾讯总是能够通过QQ用户行为习惯的把握,将新产品与腾讯QQ这一核心进行结合,使其用户的优势得到发挥。同为技术出身,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坦言如果同是做即时通讯,自己在产品细节和技术上能够比马化腾做得好,但很难比QQ成功。因为马化腾是把互联网产品当成服务来做,其成功在于“打动人心”。

  CSDN总裁蒋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从商业竞争的角度,腾讯通过复制别人的商业模式进行无限扩张,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客观上必然会扼杀一些创新的好苗头。这也和胡延平的观点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腾讯是互联网创新者的杀手。

  腾讯的麻烦四面制造麻烦的腾讯并非每次都能凯旋而归,甚至给自己惹上了不少麻烦。2009年6月,搜狐就因为输入法将腾讯告上法庭,称腾讯侵犯了其旗下搜狗拼音输入法的软件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利用QQ拼音输入法破坏搜狗拼音输入法服务,对搜狗实施不正当竞争,因此请求法院判令腾讯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索赔2000万元。

  能够让同为互联网巨头的搜狐撕下脸面,腾讯“与全网为敌”所招致的民愤可见一斑。

  不过,身为山寨之王的腾讯也在遭遇“被山寨”。2005年成立的51.com,几乎腾讯每推出一个新的功能与应用,它都会加以“学习”、“消化”,并迅速在自己的平台上开发出来。如目前在51.com平台上的“51商城”、“51群组”、“51秀”、“51问问”,它甚至曾经开发出彩虹QQ,免费提供IP地址探测、显示隐身好友等腾讯QQ的“增值”功能。

  怎样才能抗衡腾讯呢

  “能不能给大家一点建议,怎样才能抗衡腾讯呢?”在2009年游戏产业年会的高峰对话环节,当主持人抛给腾讯游戏总裁任宇昕这样一个问题时,除了任宇昕自己一脸骄傲,举坐皆苦笑。这位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业务负责人也不谦虚: 只有跟腾讯合作,共同把市场一同做大。

  在外界看来,腾讯庞大的身躯,依然潜伏着诸多暗流。实际上,因为腾讯在互联网界“无耻模仿抄袭”的恶名,使得腾讯全线树敌,成为众矢之的。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时时提防着腾讯的时候,腾讯将不再像以前那样收放自如。比如,为应对腾讯的搜索,百度就将搜索的提成比例从10%提升到15%。

  而且,腾讯还算不上真正强大。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则表示,腾讯的模仿充其量只能让保持强大的现状,却不能使其引领潮流,真正走向伟大。“事实上,如果腾讯一味模仿下去,随着平台上的服务越来越多,单个服务的效率会大幅降低。”谢文表示,“而且,如果腾讯只是针对现有的QQ用户群体开发应用,未来QQ用户的人口特性将被固定在年轻群体的娱乐需求上,随着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腾讯就会被最终边缘化,而开心网、人人网及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的崛起已经为腾讯的迟钝敲下了警钟。”

  在很多人眼中,腾讯是最近接近Google的一家本土互联网公司。因为虽然Google目前的主要盈利点还是围绕其搜索产品的AdSense和AdWords,但它也是邮箱、地图、音乐无所不做,腾讯也是如此,虽然号称全民公敌,但它的主要收入仍然来自IM和网络游戏所带来的互联网增值服务。

  但谢文却指出这只是表面现象:“腾讯和Google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他指出,Gmail、Google地图、Google Earth等产品虽然不赚钱,但是它们之所以被开发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理念:就信息整合与信息呈现。相比之下,腾讯的产品则显得杂乱无章,IM、网游、电子商务与门户业务之间并不必然的关联,其他公司单独做也能成功。据此,谢文认为,腾讯只是利用先发优势抓住了一大批用户,产品研发都是针对用户市场展开,追求短期效益,而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地规划。

  “建立在用户群上的腾讯是不牢靠的。”蒋涛认为,一旦未来人们更喜欢用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工具彼此联络,不再以IM为中心,腾讯的“大本营”就被攻克了,这意味其虚拟货币系统必将被超越,而网游、门户这些现有盈利点也不能保证一直有市场竞争力。

  “如果人们未来都不再依赖PC,改用Ipad和手机的话,微软无疑就完蛋了”蒋涛说。微软的今天可能就是腾讯的明天,IT产业往往形势突变,用户习惯的变化又是在旦夕之间,看看facebook和google所带来的一场场变革,腾讯当以微软和雅虎为戒。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存档】【华尔街日报】新版Hotmail当刮目相看?

管你喜不喜欢,邮件地址能够透露出你的一些个人情况。现在,用谷歌的Gmail会让别人觉得很酷,有Mac地址后缀的(现在后缀是.Me)说明你用的是苹果电脑,而且不在乎每年花100美元用于电子邮件及相关服务。用美国在线(AOL)的邮件地址,说明你一定是大叔大婶级的人物,自拨号上网时代以来一直没有更换过邮箱地址。而用Hotmail的人则会被归入守旧的一类。

自1996年初次登场以来,Hotmail的全球用户已猛增至四亿,但在此过程中还是流失了不少用户,尤其是在2008年,部分原因就在于很多人认为Hotmail没有其它一些电子邮箱那么时尚。

Microsoft
新版Hotmail的一屏能够显示包括图片在内的更多内容。
从2010年6月初开始,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将试图改变外界对Hotmail的看法,推出一个改头换面的新版本。自1998年收购Hotmail以来,微软一直在想方设法吸引用户利用Hotmail网站进行社交活动,但最终认输,承认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公司早就先行一步。现在,一度含糊的定位终于清晰起来:Hotmail是微软公司唯一的互联网电子邮件程序。

为广而告之,微软最近发起一个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活动,全年通过网络、广播和户外广告进行宣传。据微软总经理霍尔(Brian Hall)称,该活动预计将花费数千万美元。霍尔说,这项名为“新忙人”(The New Busy)的主题推广旨在宣传Hotmail的各种管理功能,让大忙人也能过上充实的生活。该活动的一部分将集中精力向已注册用户展示Hotmail的新功能。

但你真的应该考虑重新启用尘封已久的Hotmail帐户,或注册一个新帐户吗?过去几周来,我一直在试用这个新版本的Hotmail,发现它在大文件处理方面可谓得心应手,能在收件箱界面运行一些类似浏览器功能的任务,并整合了独立的社交网站以及第三方电子邮件帐户。虽然Hotmail这个名字依然让人联想起当年垃圾邮件泛滥以及邮箱容量受限时的情景,但微软已令一个老旧的电子邮件服务焕然一新,变得更聪明、更活泼、更可靠,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Hotmail依然根据你现有的“联系人”来筛选电子邮件。如果你已经花时间把每一个朋友加入联系人名单,这种筛选方式确实不错。添加联系人的过程很简单,每个人只要花上几秒钟就行,在你给别人发邮件的时候同时完成。当然,这种跳出来的添加提示也许会有点恼人,但如果不这么做,就可能收不到自己关心的人发来的邮件。一名微软公司代表说,到2010年夏末前,用户就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开启这项筛选功能。

乍一看,新版Hotmail的外观没有发生巨大变化,但进一步观察,就能发现一些智能的管理工具。收件箱界面上方的快捷栏只显示来自社交网站(想想Facebook和Twitter给你发的那些提醒邮件)、事先设置的邮件组或联系人的邮件。其他很多电邮软件需要用户手工设置文件夹才能实现这种功能。

另一个管理工具叫做“快速视图”(Quick Views),能自动把电子邮件分成四类,放入不同的文件夹:有标记的(Flagged)、照片(Photos)、办公文档(Office Docs)和快递信息更新(Shipping Updates)。这些类别都是预先设定好的,用户无法更改。

“快速视图”让我可以在邮箱里快速找到某些特定的电子邮件,不用到处乱翻,也省得把那些邮件放到特定的文件夹里保存。我在网上给朋友买了个结婚礼物,快递公司的发货通知邮件可以在“快递信息更新”文件夹看到。带有微软Office文档附件的电子邮件直接被归入“办公文档”文件夹。

在Hotmail改头换面的同时,微软公司为其收件箱提供了Windows Live SkyDrive支持──这是一个用户日益增长的网络硬盘服务,能让你的收件箱享受无上限的存储空间。(和许多基于网络的电邮程序一样,Hotmail把你的邮件存在服务器上,不占用本地硬盘的存储空间。)

SkyDrive还赋予Hotmail用户更多的自由来分享照片:图像能快速上传至SkyDrive网络硬盘,通过网络链接与朋友分享。你也可以选择在邮件中直接发送,一封邮件最多可附加200张、每张50M大小的照片,总计10G容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Gmail每封邮件的附件大小限制在25M以内。

当收到带有Word、PowerPoint或Excel附件的邮件时,网络浏览器会直接打开文件查看,用不着使用其它程序。这要归功于一个叫做Office Web Apps的网络应用程序,不管你电脑上有没有安装Office 2010,它都能发挥作用。正如通过SkyDrive的网络链接分享照片一样,Office文档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共享。

Hotmail收件箱现在还有一个“清理”(Sweep)功能,可以让你移动或删除来自某个发件人的所有邮件。(Microsoft Office 2010也有一个类似功能,可以保留某连续往返邮件的最新一封,把以前的都清除掉。)让收件箱保持整洁的另一个功能是“对话视图”(Conversation View),能把所有属于同一对话的电子邮件归类到一个组当中。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开启该功能,这与Gmail不同,后者只有针对连续往返邮件的清理功能。

Hotmail的垃圾邮件过滤器能抓住每一封发到我邮箱地址的 “伟哥”(Viagra) 推销邮件。不过,如果你发现垃圾邮件(Junk)文件夹里有一封被误杀的邮件,Hotmail会记住你的选择,下次就会区别对待。

微软的搜索引擎比应(Bing)也在Hotmail里发挥作用,作为一个内嵌工具,让用户可以在收件箱界面下直接搜索网络内容。写邮件的界面里有一个“从比应寻找”(From Bing)的下拉菜单选项,让你直接从网络搜索内容并添加进邮件,如地图、视频、图像和电影短片介绍等。搜索到的内容出现在界面右侧,点击一下就能加到邮件里头去。

为避免用户在使用Hotmail时被迫打开另一个网页,许多网络功能可以直接在收件箱界面内实现,包括在YouTube或Hulu上看视频,在Flickr或SmugMug上看照片等。我点击邮件中的一个YouTube链接,就能在一个弹出的屏幕上看视频。如果电子邮件中包含一个美国邮政局(U.S. Postal Service)的包裹跟踪代码,包裹的实时递送状态就能直接在邮件中显示出来。微软一位发言人确认,未来也将能实时反映出联邦快递(FedEx)和UPS公司的包裹递送情况。

我把自己的Gmail帐户加入Hotmail的帐户列表,这样就能在同一网页上接受几个不同帐户的邮件。同理,Hotmail能把你存在其他网站上的联系人信息抓取过来,如LinkedIn上的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或者Facebook上的生日日期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联系人名单。

你以前也许吃过Hotmail的亏,但新版Hotmail将帮你节省时间,并让你用起来更加开心。

Katherine Boehret

(编者按:本文作者Katherine Boehret是《华尔街日报》科技栏目The Mossberg Solution的专栏作家。该栏目主要介绍一些最新的科技产品,为读者提供购买指南。)

Hotmail似乎大幅改版~向Gmail靠拢啊~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

[转载][民主网]外国国籍在中国到底有什么好处?

一位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A女士对我说道:作为中国人去中国的香港,还必须向中国的使领馆交钱办入境许可得到同意才能入境中国的香港。作为日本国民去中国的香港,不仅仅可以不必交钱不必办入境许可或签证,每次可以停留中国的香港3个月,次数不限。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在一个日本的旅行社,一位职员问一位先生(日本人)您的夫人是中国人为何去中国还要办签证(入境许可)?这位先生回答不出来,妻子(中国人)说:中国不仅有很多地方中国人是不方便去,即使是中国内地的消费场所也很多地方是谢绝中国人入内的,这是中国的国情。 

有一位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B女士说:我与几位日本女孩去中国旅游,在中国的一个大城市的火车站排队买火车票,当时很多很多的人在排队,车站里的工作人员听见我们都说日本语,就对我说外国人优先,我出示了日本护照还真的不必排队买到了票,大家都很奇怪,我答外人优先,大家都很吃惊,还问我为什么?我答:中国人好客。 

有一位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C先生说:有一次我从中国的一个特大城市火车站出站的时候,被火车站的一个检票人员拦住了,说我的行李超重了,要罚款,其实我的行李根本没超重,这个人还让我去旁边的一间小房间办手续,我远远的看去房间里挤满了都是被拦下的人。一着急,我慌乱中掏出火车票和日本护照,结果,检票人员仅仅看了护照的封面,手一挥放行了。

一位友人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去中国大陆交流,想顺便去北京的故宫游览,陪同我的是一位已经取得日本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现在外国人与中国大陆人的票价都是一样的。我和他当时都分别提着一只包,包里有一些重要的资料。守门的壮汉,却不准我们提包进入,非要我们把包存放在那里,一般来说,我们从南门入,自然会从北门出去,北京的故宫很大,不是一个小院子,游玩后,特地跑回前门来取包,实在不方便,何况我们的包万一被保管的人给弄丢了,那不是更麻烦了。不管我如何的解释,他就是不同意我们提包进入。我感到有点为难,在周围观察,无意中发现,还有一个外国人专用的入口,许多外国人提着包都可以进入,我立即提着自己的包,同时拿下陪同我的那位已经取得日本永住权的中国人的包,就直接往里面冲入,我对守门的大汉用汉语轻轻地说道:***本人。大汉一愣,满脸堆笑容的对我说:请!请!我的心感到很痛苦!!!

大笨象 - 这有什么奇怪,不是自己选择的政府当然不有自己做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人权。
你看台湾、日本……等自由资本主义行政当局,哪个行政当局者敢不取悦本地人?不想干了?!

Stone lee - 这种吃里扒外的事情见的多了,现在国人对外国佬有很多莫名的幻想,原因还在于信息被政府封锁了。还有就是政府本来就是美帝驻中国办事处嘛,资产也在美国了,家人也在美国了。最看不惯的就是政府的贷款经常是只借给外资、台资和国企,搞什么?民企也是中国本土的真正支柱。


捍卫真理与捍卫自由 -翻墙哥 # - 共产党要做表面工作,让外国政府支持共产党,不要支持国民党。
国内P民没关系,反正是P民,不行押到精神病,劳改。
这个政府不是我们的政府。我们要推翻它


Maxime Wang - 是啊,必须持他国护照,永久居留权好像都得不到这种待遇,尽管是所谓的“华侨”。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转载][民主网]谁在真正崇洋媚外

现代中国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与关系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大多数现代科学发明无缘,没有赢得哪怕是一项诺贝尔奖;却拥有人类世界首屈一指的“帽子工厂”?最大的发明居然是令文明人大跌眼睛的“政治帽子”?

  中国人发明的“政治帽子”不是用来遮阳挡雨的,主要功能类似拥有政治打击力量的“大棒”。

  现代中国发明的绝大多数“政治帽子”都是反文明的。因为这些“政治帽子”在多数情况下不是扣在真正的国家蛀虫、民族败类和人民硕鼠头上,而是扣在对国家民族拥有强烈民族责任心的真正爱国志士头上。

  现代中国的最大敌人是贪官污吏,可你见过哪个贪官污吏头上扣有“政治帽子”没有?

  没有!一顶也没有!

  可真正爱国志士头上的“政治帽子”则满天飞。

  “叛徒、内奸、工贼”;“崇洋媚外”;“汉奸卖国贼”;“资产阶级自由化”……

  现代中国的最大“政治帽子”飞向了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明白国家主席充当“叛徒、内奸、工贼”是为了啥?那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吗?

  文革是“政治帽子”的丰产时期,也是中华文明遭受空前灾难的时期。

  百年中国出产的“政治帽子”花样翻新,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的“政治帽子”,抗战年月的“政治帽子”在大跃进时不适用。

  可有两顶“政治帽子”在百年中国则经久不衰?

  这两顶“政治帽子”是“崇洋媚外”和“汉奸卖国贼”。

  最早戴上“崇洋媚外”帽子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最清醒最有良知的旧式知识分子,驻英公使郭嵩涛。

  郭嵩涛最大的卖国言论如下:

  “西洋立国两千年,政治和教育,都非常修明。跟辽金崛起的情形,绝不相同。……西洋富强,固不超过矿业、轮船、火车。但它们所以富强,自有原因。……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岂有人民穷困不堪,而国家能富强之理。现在谈富强的人,把国家大事,看作跟人民无关。官员贪污,盗贼横行,水灾旱灾不断,上下交困,每天都在忧患祸乱。这时轻率的追求富强,只不过浪费金钱。……船坚炮利(“兵事”)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被历史学家称为“洋务运动”的第一次改革开放时期,绝大多数官僚知识分子都认定中国的“特权专制体制”是人类世界最最优越的制度;只是“器械”等物质成果不如西人,因而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保留特权专制体制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可郭嵩涛却对中华文明的根本——“特权专制体制”提出了质疑。认为学习西方物质成就的“一条腿改革”没有出路;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来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的落后状况……

  郭嵩涛的睿智、远见和强烈民族责任心不是腐败的官僚权贵和专制洗脑下的愚民能够理解的,结果他被自己挚爱的祖国污为“崇洋媚外”和“汉奸卖国贼”。

  祖国污蔑冷落它的赤子郭嵩涛的代价是惨重的。甲午中日战争本质上是“体制战争”,先进体制+落后武器打败了落后体制+先进武器。世界第六大海军强国中华帝国被海军力量勉强屈居十二位的撮尔小国日本击败,号称东方无敌舰队的“北洋水师”在自己的家门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的经济改革成果灰飞烟灭。

  让只知贪污弄权跑关系的腐败官僚去指挥现代化舰队?等于是让傻子去操纵原子弹,再先进的武器也只能起反作用!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第二个被污为“崇洋媚外”的爱国志士是康有为和他的维新派英雄。

  康有为领导的政治变革有望使积弱不振的中国赶超日本成为亚洲的大哥大。

  可不愿丧失任何“特权利益”的腐败官僚为了千世万世骑在亿万国民头上作威作福,以“崇洋媚外”的罪名向爱国志士举起了屠刀。

  鸨母式政客总管慈禧太后把“戊戌六君子”送上了断头台,近代中国第一个“真男人”谭嗣同血染乾坤。

  祖国屠杀她的赤子代价更为惨重!中国自此步入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时代,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自相残杀和外敌入侵的血腥战乱,好不容易赢得和平后又被“反右”和“文革”等空前的文明灾难折腾得遍体鳞伤。纯因“人祸”原因造成的活活饿死几千万人的“大饥荒”在人类世界亘古未有。

  那些梦想千世万世享受“特权利益”的权贵们则整体经受了毁灭的恶报,全部被“革命”了,“破产”了,“逃亡”了……

  一场暴力轮回的政治巨变落幕后,多数平民也许能够劫后余生,但几乎所有的腐败权贵则逃不了劫数。

  上天会让一个人一个家族长久不劳而获作威作福吗?只有白痴和神经才会相信!

  可“劣胜优汰”的专制体制却让庙堂上站满了神经和白痴。

  新中国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交纳昂贵的学费之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了现代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

  第二次改革开放的内涵与“洋务运动”异曲同工,在不变革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从事经济改革,引进学习西方的现代经济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眩目的奇迹,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三。

  第一次改革开放(洋务运动)使中华帝国跃升为亚洲第一大军事强国,世界第六大海军强国。第二次改革开放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两次“改革开放”取得的物质成果一样令人眼花缭乱。

  但两次改革开放后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困境。

  洋务运动引进制造了先进武器,可“劣胜优汰”的逆淘汰人事体制选拔不出优秀的人才来运用操控那样先进武器。最后先进武器落到只会跑关系放炮仗的贪生怕死政客手中,结果在战场上一听到炮声就吓得屁滚尿流,丢下手中的先进武器争先逃命。现代化舰队最后成了日本海军的战利品。

  第二次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可旧体制是一种特权专制体制,社会公平没有制度保障,经济增长成果绝大部分被特权阶层吞食了。广大贫民百姓则在住房、医疗、教育新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日益陷入实质性的贫困,越来越多的公民无家可归。“劣胜优汰”人事体制“跑”上去的官僚没有必要的才能和责任心解决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谁也不能担定下一次群体性事件不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增长,但文明却在大踏步后退。经济扩张化的同时文化沙漠化、公权山寨化、事业无耻化、人性动物化、社会丛林化……单纯经济开放的“一条腿改革”后果是中国步入了高风险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人容易健忘历史的教训,因而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引导迷途的祖国走出恶性循环的陷阱,相当一批有良知有责任心的爱国志士呼吁政府启动政治改革的大门,引进西方的民主法治精神来革新只知贪污弄权瞎折腾的官僚政治,用直选基层主要政务官来堵塞“行贿跑关系”的“人事黑洞”,“把公权装进笼子”,敦促政府切实履行起公共服务职能。为了做到这点,就必须以民主法治的典范大国美利坚为榜样,学习美国的法治精神、民本思想和人权理念,来促进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接轨。

  爱国志士的忠告还没有回声,当年砸向郭嵩涛头上的“政治帽子”又铺天盖地飞到他们头上。今天这个坚守良知者被指责“崇洋媚外”;明天那个批评公权者又被污为“汉奸卖国贼”。

  今天玩弄“崇洋媚外”和“汉奸卖国贼”两顶政治帽子的主要为两类人。

  一是贪官政客。这号人平时滥用公权惯了,利用职权捞取了巨额私利,最害怕美国式的“限权”和“公平”政治。如果象美国一样总统偶尔和实习生有一次婚外情就弄得灰头土脸,背了一身天文数字的诉讼债务?地方政务官连买支钢笔的开支也先申请后公示,他们岂不都要卷铺盖滚蛋!所以他们最害怕美国的民本体制,最喜欢北朝鲜的金太阳体制。前者他们是无利可图的“公仆”,后者则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父母官”。谁要是主张学习美国的民本体制,他们就给谁制造一顶“崇洋媚外”的政治帽子。

  二是经过奴化教育洗脑后的左愤,一群不自觉充当贪官政客冲锋队员的脑残者。整个思维只服从“奴才条件反射”:一听到毛太阳、北朝鲜就五体投地;一听到美国、民主、法治就满口垃圾。

  …………

  谁在真正崇洋媚外?

  越来越多的贪官政客喜欢“裸体做官”,有条件者多把财产和亲属转移到了国外;眼下没有条件者也在努力创造条件。贪官政客转财移亲的首选国家不是他们满口称颂的阶级兄弟北朝鲜,而是他们破口大骂的万恶资本主义代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坏人心中也有杆称,无论他们在台上如何抨击美国声援北朝鲜,他们心底都知道美国是标准的绅士贵族北朝鲜则是赤裸裸的流氓无赖,美国才是真正文明进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他们在台上大骂美国不过是忽悠平民百姓,方便自己长期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当他们是掌握公权的官僚时,他们喜欢中国和北朝鲜,因为中国是“官本位”,官是老大。但当他们是普通公民时,自然而然喜欢美国。美国是“民本位”,人民最大。

  那些主张学习美国的民主法治经验来推进中国的文明进步,因而被贪官政客污为“崇洋媚外”的爱国志士们,多数都选择留在国内;就算有条件移民美国也一样选择留在国内;就算承担相当大的政治风险也一样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

  各位比较一下:谁在真正“崇洋媚外”?是帽子制造者还是帽子承受者?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那些被贪官政客转移到美、加、澳的花花大岁们,也在海外大谈“爱国”?谩骂国内的爱国志士“崇洋媚外”?这不是贼喊捉贼是什么?

  至于那些动不动就大骂美国“亡我之心不死”的左愤们: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也许没条件移民美国?但如果有去外国留学的机会,让你们在无限热爱的北朝鲜和满腔仇恨的美国两者间作出选择,你们会选择谁?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谁在“崇洋媚外”因此一目了然。

  2009年的贺岁大片是《建国大业》,一部重量级爱国主义教育片,拥有中国影视史上最强大的明星阵容。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大婉明星全拥有外国国藉?让一群投奔外国的炎黄子孙来教导只保留中华国藉的国民如何爱国?这是什么爱国逻辑?

  谁在真正“崇洋媚外”?

  二00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转载][一五一十部落]莫乃光 : 散播互联网威胁论的真正动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两週前公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这是中国首份官方就新媒体的研究报告,指社交网络应用已成为网民沟通的主要渠道,用户数目和使用量都激增,但报告同时指出,社交网站以病毒式营销手法,收集甚或泄漏个人资料,以至政治、军事、商业机密讯息,更点名指Facebook被西方国家情报机构利用,有机会用於顛覆其它国家,「特殊政治功能让人心生恐惧」。

 

可是这些指控却没有提出具体证据或个案支持,与其说是研究的结果,倒不如说这是预设立场,再堆砌资料用於危言怂听。除了「顛覆罪」,这些预设立场还包括:商业公司「利用各种方式骗取网民个人资料用以牟利,已成为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至於什么叫骗取?从报告所见,那只像正常的客户关係管理──,而网络游戏则「约有九成五涉及刺激、暴力和打斗」云云。总之,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很危险,「很黄很暴力」,潜台词当然是要加强监管了。

 

针对Facebook別有用意

 

相信网友犹记得去年六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局突然要求全国销售的电脑预先安装绿坝过滤及监察软件,但后来遭网民、电脑厂商等强烈反对,加上被发现软件侵权,计划胎死腹中。当时笔者已经指出,政府要求內地使用电脑的市民安装绿坝,背后的理念,其实也是因为担忧网络2.0和社交网络的用户主导內容,使其无法如现时般全盘控制讯息所致:当每个用户可以创作和传播讯息,即使政府以防火长城过滤外来网上资讯,也没法阻止愈来愈多的网民自己互相分享消息,创作內容甚至在网上动员起来。虽然绿坝计划失败了,最近还传出相关公司破產,但大家不用沾沾自喜,没有绿坝,还有当局强制互联网供应商和网页寄存商安装蓝坝,和不断加强的防火长城。

 

不过,有趣的是,报告为何点名针对Facebook这家在中国並无办事处而其网站也被中国政府的防火长城屏蔽的公司?理论上,內地的市民是无法使用Facebook的。即使说有社交网络被用作革命用途(是人民用来试图推翻政府,並非外国政府顛覆),也是伊朗人民利用Twitter的例子,都不是Facebook。为什么社科院偏偏选中它?

 

笔者认为可从几方面看。首先,早前有消息传出Facebook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社科院现在是以学者身分代官方传话,中国政府不欢迎你。第二,Facebook近期在世界各地因为私隱问题已成眾矢之的,社科院正好借用来针对他们,如果政府选上Twitter来「批斗」,反而令內地网民联想內地流行的「微博」,太「真实」的话,反而提醒了网民「善用」微博革命。笔者认为,报告针对Facebook实在不过是指桑骂槐:Facebook被禁在中国墙外,大概也不易进来,批评他们作用不过是向国內的网络公司和社交媒体施压,传递「你们小心点」的讯息。

 

微博威力难挡

 

果然,报告公佈后不久,在过去一年(自从去年六月Twitter被正式「永久」地被防火长城屏蔽后)在中国火红的微博,包括中国四大入门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一夜之间全变成了「测试版」,搜狐和网易的微博,更先后一度暂停服务;显然,这些微博正被「整顿」,最多港人使用的新浪微博,最近两星期有些用户被刪,或者不能被搜寻,微博內的连结亦一度不能转到国外的网址。微博用户都感到有如山雨欲来之势,担心迷上数月的微博会突然关闭。各网站以「网站升级需要」,和这些微博推出以来,其实一直也是「试用版」,掩盖这些突然转变的政策,而试用版的实际意义,可能是「尚未得到许可经营」,即是说政府可能考虑正式监管这些容许网民互动的应用服务,特別是针对敏感內容和异见用户,营办商或许要正式申请,才可以提供服务。

 

事实上,去年底社科院已公佈《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微博领袖人物在网民中的感召力和煽动性极强」,其它网民对他们的微博的关注,形成网民討论时事的园地,甚至发动社会运动。最近数星期在广州萌芽的「保卫广州话」运动,就是个好例子。广州网民用了特区政府的「起锚」徽號,恶搞电影海报在微博广传,动员网民在本月廿五日上街「撑广州话」。的確,微博吸引了一大批內地以外的用户加入(连香港政府新闻处也在约两星期前在新浪微博开了帐户),这种前所未有的沟通加强了双方了解,也开始带来不少微妙的变化。

 

不过,与社科院领袖论的相反,中国独立作家冉云飞在去年底的一篇题为《无法统一思想的推特》(註一)的文章內指出Twitter的平等性,「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有可能对人气很旺者发出批评和质疑,这都决定了再有人气的人都不可能垄断意见、统一思想...推特上信息的相对多元化已慢慢形成,上推特较多的人听不同意见的能力,將会比只听单一声音的人,有更多的信息分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的態度,这便必然会逐步促进公民社会的诞生。」但明显地,中国官方思维,必定对这两种理论都同样担忧!

 

官网介入竞爭

 

除了收窄监控网站和社交网络,中国政府另一招数,將是推出更多由官方媒体经营的社交网络与各大网站公司竞爭。官方媒体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在六月推出了「人民搜索」的测试版服务(goso.cn),声称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综合中文搜索引擎」和「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搜索结果」,人民搜索的搜寻结果的「安全」程度,大家可想而知,而人民搜索的主要竞爭对象,正是百度。说到底,政府还是对「自己人」较那些国內企业有信心,即使之前依赖它们与西方互联网企业竞爭;加上互联网服务仍极有利可图,既为神功,也为弟子,国营官方媒体想分一杯羹,自是义不容辞!

 

笔者相信中国政府不会完全禁止微博等社交网络,但就会放一下,收紧两下地尝试保持控制。毕竟,至今年六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四亿二千万,微博人数也过了数千万,贸然收紧监控,不利社会和谐,反而利用多种手段对准目標地控制,才是「行之有效」的监控方法。例如,即使中国网民数目不断攀升,刚发布的《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却反映中国网站数量减少了13.7%,相信是政府收紧域名註册和打击「不良內容」网站的「成效」了。

 

捍卫互联网自由

 

归根究底,中国面对的稳定和管治问题,起因並非互联网。社交网络上的现象只不过把中国面对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突显了,而更因为社会上没有正式渠道表达这些不满,更令网民集中在控制相对较「少」的网上发难。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在社科院报告发布会上说,这些现象其实不单在新媒体上出现,传统媒体也一样;他的话,其实正反映了政府深深忧虑失去舆论「制空权」。

 

可以肯定的事实是,中国网民的独立思想正在萌芽发展中。面对社科院这种以散播恐惧以图合理化监控的做法,笔者反而认为不用过份为內地网民担心,因为无论官方怎样做,中国互联网上的讯息流通量只有愈来愈多,这始终是不爭的事实。

 

相反,我们要小心面对的,是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包括香港甚至各西方民主国家,那些同样在散播互联网威胁论的政府或团体,令我们所拥有的互联网及讯息自由,不进反退!

 

註一:冉云飞:无法统一思想的推特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33150713668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存档][豆瓣]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从美国到中国,从FACEBOOK到淫淫,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标题: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最愚蠢的一代》,就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
  
   在书中,他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 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 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即时通讯软件)和手机短信上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鲍尔莱因说。
  
   马克·鲍尔莱因(Mark Bauerlein)对Facebook尤其深恶痛绝。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但是,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到数字技术身上,是否过于粗暴和简单化呢?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鲍尔莱因说,“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三联生活周刊:老一代人鄙视新一代人很正常,但很少会用到“愚蠢”这个词,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来形容美国的年轻一代呢?
  
   鲍尔莱因:我知道这个词很刻薄。我的书出版前,我妻子劝我换一个,但我说“不”,我必须用“愚蠢”这个词,就因为它的攻击性,就因为它侮辱了8700万美 国年轻人。我是一名老师,我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渊博。很多老师不愿意冒犯年轻人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古董”,但很多时 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受了侮辱,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思考,想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我希望的是,每个 年轻人都足够生气,来证明我是错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我渴望每一个负面的评价,这就是我选择“愚蠢”这个词的用意。
  
   三联生活周刊:“愚蠢”到底是指什么? 鲍尔莱因:“愚蠢”并不是指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指责有根据吗?
  
   鲍尔莱因:我可以给你一些数据:今天,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给出许多,数据来自美国教育部、人口调查局、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艺术基金会……都是权威机构。有一些调查是我自己在美国教育部时亲自负责的。并非我夸大其词,美国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这是一个全球现象,还是就美国如此?
  
   鲍尔莱因:我认为是全球性的,只不过美国的情况更严重。因为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他们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零 花钱比谁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政府执政了200多年,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军事政变,不用担心敌国侵略,不用担心健康危机。他 们为什么要关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中东发生了什么?朝鲜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派对、游戏、篮球明星,在Facebook上给朋友发照片。 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很负面,但事实上,我喜欢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了解他们的公民权利,了解他们的政府的运作。
  
   三联生活周刊:您还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如果当时有互联网,您觉得自己会和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吗?
  
   鲍尔莱因:哦,我会和他们一样。15岁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白痴。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这些工具太诱人,太好玩了,让一个15岁的孩子难以拒绝。 这是年轻人的本性,正是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思考性、死亡,他们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 他们需要社交,而数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月发了5000条短信,父母说,够了,你太费钱了,他们没收了他的手机。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却是“你毁了我的生活”。
  
   15岁的时候,我也上学,和朋友聊天、打篮球,但晚餐的时候,我会回家,会一个人做作业。一天里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不是和15岁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独自一 人,读书、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听他们谈话,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政治、金钱,或者看电视新闻,听克朗凯特谈“越战”。 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一起,晚上22点钟还在聊天、分享照片、发短信。他们没有分开的时候,这才是问题所在。
  
   你知道“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你知道一个18岁的男生为什么要上Facebook吗?因为他的朋友上了。你知道16岁的女孩为什么要在肩膀上文身吗?因为她的朋友文了。你知道,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博客,没有Facebook账号,会面对怎样的压力吗?
  
   一个17岁的年轻人,最害怕的是什么?被别的17岁隔离。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平均每周要发2272条短信。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社交生活是多变的,也许一节课上完,就发现自己收到了分手短信。你能相信吗?现 在的年轻人都是通过短信分手。所以,他们没法坐在椅子上,安静地读一本小说,他们必须随时查看朋友们在做什么,否则就精神紧张,无法集中。很多年轻人并不 喜欢这样,他们厌倦了,但不能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就失去了社交生活。所以,他们需要老人们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 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不长大。 悲 哀的是,当他们30岁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他们会想,为什么在高中时代,我不学学历史呢?为什么不在我可以纯粹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呢?现在一切都太晚 了。老婆、孩子、柴米油盐、生活的种种压力,我再也不可能读小说了,我看看电视就上床睡了。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很悲哀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理解年轻人吗?
  
   鲍尔莱因:不理解。我年轻过,也愚蠢过,但现在年轻人的很多东西,我完全不明白。我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照片那么着迷,我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自己的博客。
  
   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人认为,博客和社交网络促进了另一种形式的书写和交流能力?
  
   鲍尔莱因:社交网络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它很难让你有什么进步,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它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 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会带来内容的肤浅化,很多时候,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可能是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而您不理解这种变化而已?
  
   鲍尔莱因:也许吧。技术在改变,行为在改变,学习方式在改变,而我陷在旧的思维方式里,这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还没听说过有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我不认 为这样的研究能有任何结果。因为在数字时代,无论技术,还是人的行为,都变化太快了,你根本来不及围绕它展开研究。为了研究一种行为及其影响,你必须有一 段持续的时间可以进行研究,你要设计方案、申请资金、组织研究、搜集收据,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当你的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你研究的技术或行为也许已经不 存在了。比如Twitter,两年前还没有Twitter,两年后Twitter也许就没人玩了,你要怎么研究这个东西呢?谁知道,10年后人们又会为什 么技术着迷?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一个年轻人在青春期最应该学的是什么?
  
   鲍尔莱因:我相信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应该多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大,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Google一下就出来了,何必花时间去记呢?
  
   但是,毛泽东只是一个名字吗?“二战”只是一个标注了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卢梭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与你无关吗? 不,这些都是构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时候调用一下的外部材料。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如果你只记住了优美的词句,那是不够的,但如果你从中领悟到民主的真意、关于美国起源的 解释,那才算真正懂了,而这些不是从网上迅速浏览就能立刻得到的。
  
   我总是让我的学生背诗,不管他们多不喜欢。为什么?首先,是积累你的词汇量;第二,它让你慢下来。他们平常读得太快,写得太快,需要有一些东西让他们慢下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在背诗的时候,你得假设自己是另外一种身份。你必须是惠特曼,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暂时离开你的小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
  
   鲍尔莱因: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书本扮演的是一种精神性的角色。我来告诉你读书为什么重要。首先,读书训练你的记忆力。当你阅读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时,你必须记住一部分内容,才能继续读下面的内容。网上那些短小快速的文本,不可能像书本那样锻炼你的记忆力。 第二,读书锻炼你的想象力。没有图像,没有视频,你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这些角色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读书,你有什么可以作为替代的呢?哲学、政 治、小说,你必须通过读书才能消化。马克思的思想,除了厚厚的书本,你还能从哪里学习呢?就像你们中国人学武术一样,如果要达到某种境界,没有捷径可寻。 就知识而言,书本仍然是第一媒介。
  
   三联生活周刊:您对数字时代感到恐惧吗?
  
   鲍尔莱因:是的。我们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走,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不知道我们遗失了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年轻人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您在一次采访中说,让每个年轻人每天读书一小时,这样就够了吗?
  
   鲍尔莱因:当然不够。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唯一能做的,是让父母把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但这恐怕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另一方的力量太强大了——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合谋。 我想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像我这样的人,一心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只会显得越来越奇怪,不是错误,只是不合时宜、古怪,但我仍然不断尝试。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新浪博客】【翟华】余光中谈"英式中文"

【转载余光中先生一篇文章“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原载《明报月刊》】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危机日渐迫近。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岁时有志于中文创新的试验,自问并非语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的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至少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在欧洲的语文里面,文法比较单纯的英文恐怕是最近于中文的了。尽管如此,英文与中文仍有许多基本的差异,无法十分融洽。这一点,凡有中英文互译经验的人,想必都能同意。其实,研究翻译就等于研究比较语言学。以下拟就中英文之间的差异,略略分析中文西化之病。

 

2

 

比起中文来,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词,也喜欢用抽象名词。英文可以说「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这么说,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词「减少」做主词,十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个短句) 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 (或名词词组)。「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就是英文语法的流露了。同理,「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语法。「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却是略带西化。「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说法。「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却嫌冗赘。这种情形也可见于受词。例如「他们杯葛这种风俗的继续」,便是一句可怕的话。无论如何,「杯葛继续」总嫌生硬。如果改成「他们反对保存这种风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的用语,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力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词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在前例之中,简洁的单音节动词都变成了含有抽象名词的片词,表面上看来,显得比较堂皇而高级。例如 press 变成了 apply pressure,动作便一分为二,一半驯化为静止的抽象名词 pressure,一半淡化为广泛而笼统的动词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与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学者把这类广泛的动词叫做「弱动词」(weak verb)。他们说:「科学报告不免单调而冷淡,影响之余,现代的文体喜欢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静止的概念,用介词和通常是被动语气的弱动词连接起来。」

 

巴仁所谓的弱动词,相当于英国小说家奥韦尔所谓的「文字的义肢」(verbal false limb) 。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四) 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语法都是日渐西化的现象,因为中文原有的动词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琐词组了。前面的四句话本来可以分别说成

 

(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四) 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巴仁等学者感概现代英文喜欢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到了「名词成灾」(noun-plague) 的地步。学问分工日细,各种学科的行话术语,尤其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夹杠」,经过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闻体」(journalese) 的传播,一方面固然使现代英文显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混乱,使日常用语斑驳不堪。英国诗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1895-1986) 在短诗(耕田) (Tilth) 里批评这现象说: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 still was tilth;
And "00% approbation", praise;
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 filth-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名词成灾」的流行病里,灾情最严重的该是所谓「科学至上」(scientism)。在现代的工业社会里,科学早成显贵,科技更是骄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口头与笔下,有意无意,总爱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好显得客观而精确。有人称之为「伪术语」(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却要说成 initial phase:明明是letter,却要说成 communication,都属此类。

中文也是如此。本来可以说「名气」,却凭空造出一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高雅,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广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或者干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我不明白这字眼怎么来的,因为这观念在英文里也只用形容词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词 readability。英文会说: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却不说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此风在台湾日渐嚣张。在电视上,记者早已在说「昨晚的演奏颇具可听性」。在书评里,也已见过这样的句子:「传统写实作品只要写得好,岂不比一篇急躁的实验小说更具可看性?」

 

我实在不懂那位书评家以不能说「岂不比一篇……更耐看 (更动人)?」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比「更有远见」要高雅吗?长此以往,岂不要出现「他讲的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类的怪句?此外,「某某主义」之类抽象名词也使用过度,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张少用为妙。中国大陆文章很爱说「富于爱国主义的精神」,其实颇有语病。爱国只是单纯的情感,何必学术化为主义?如果爱国也成主义,我们不是也可以说「亲日主义」、「仇美主义」、「怀乡主义」?其次,主义也就是一种精神,不必重复,所以只要说「富于爱国精神」就够了。

 

名词而分单数与复数,是欧语文的惯例。英文文法的复数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单纯得多。请看「玫瑰都很娇小」这句话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里的各种说法:

 

The roses are small.
Les roses sont petites.
Die Rosen sind klein.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Le rose sono piccole.

 

每句话都是四个字,次序完全一样,都是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英文句里,只有动词跟着名词变化,其它二字则不分单、复数。德文句里,只有形容词不变。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三句里,因为做主词的名词是复数,其它的字全跟着变化。

 

幸而中文的名词没有复数的变化,也不区分性别,否则将不胜其繁琐。旧小说的对话里确有「爷们」、「娘们」、「ㄚ头们」等复数词,但是在叙述的部分,仍用「诸姐妹」、「众ㄚ鬟」。中文要表多数的时候,也会说「民众」、「徒众」、「观众」、「听众」,所以「众」也有点「们」的作用。但是「众」也好,「们」也好,在中文里并非处处需要复数语尾。往往,我们说「文武百官」,不说「官们」,也不说「文官们」、「武官们」。同理「全国的同胞」、「全校的师生」、「所有的顾客」、「一切乘客」当然是复数,不必再画蛇添足,加以标明。不少国人惑于西化的意识,常爱这么添足,于是「人们」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大众」、「众人」、「世
人」。「人们」实在是丑陃的西化词,林语堂绝不使用,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电视上也有人说「民众们」、「听众们」、「球员们」,实在累赘。尤其「众、们」并用,已经不通。

 

中文词不分数量,有时也会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观众」显然不通,但是「观众之一」却嫌累赘,也欠自然。「一位观者」毕竟不像「一位读者」那么现成,所以,「一位观众来信说……」之类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可是「……之一」的泛滥,却不容忽视。「……之一」虽然是单数,但是背景的意识却是多数。和其它欧洲语文一样,英文也爱说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无「……之一」的句法,现在我们说「观众之一」实在是不得已。至于这样的句子: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目前已经非常流行。前一句虽然西化,但不算冗赘。后一句却恶性西化的畸婴,不但「作为」二字纯然多余,「之一的」也文白来杂,读来破碎,把主词「刘伶」压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态。其实,后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样,却把英文的语法 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剥地搬到中文里来。

 

所以,与其说「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何不平平实实地说「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其实前一句也尽有办法不说「之一」。中文本来可以说「刘伶乃竹林七贤之同侪」;「刘伶列于竹林七贤」;「刘伶跻身竹林七贤」;「刘伶是竹林七贤的同人」。 「竹林七贤之一」也好,「文房四宝之一」也好,情况都不严重,因为七和四范围明确,同时逻辑上也不能径说「刘伶是竹林七贤」,「砚乃文房四宝」。目前的不良趋势,是下列这样的句子: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名著之一。
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

 

两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同俦同类,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顾到其它,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国文学名著当然不止一部,汉朝名将当然也不会祇有一人,不加上这死心眼的「之一」,绝对没有人会误会你孤陋寡闻,或者挂一漏万。一旦养成了这种恶习,只怕笔下的句子都要写成「小张是我的好朋太之一」,「我不过是您的平庸的学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壸」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变本加厉,成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报刊上,早已流行「我是听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说的」或者「戴维连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其中之一」这类怪句。英文复数观念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见。

 

这就说到「最……之一」的语法来了。英文最喜欢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确极了,其实未必。「最伟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却稍加低抑,结果只是抬高,并未真正抬到至高。你并不知道「最伟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几位,四位吗,还是七位,所以弹性颇大。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并无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说「他是一个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够了,不必迂而回之,说什么「他是最有名气的人物之一」吧。

 

3

在英文里,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来连接:例如 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里,类似的场合往往不用连接词,所以只要说「夫妻」、「你我」、「前后」就够了。同样地,一长串同类词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无须连接:例如「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礼乐射御书数」、「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中国人绝不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谁要这么说,一定会惹笑。同理,中文只说「思前想后」、「说古道今」。可是近来and 的意识已经潜入中文,到处作怪。港报上有过这样的句子:

 

在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道路,台北显然比北京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致在政经体制改革的观念、行动、范围及对象,更为深广更具实质……

 

这样的文笔实在不很畅顺,例如前半句中,当做连接词的「与」、「及」都不必要。「与」还可以说不必要,「及」简直就要不得。后半句的「更为深广更具实质」才像中文,「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简直是英文。「及」字破坏了中文生态,因为中文没有这种用法。此地一定要用连接词的话,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正如 slow but sure在中文里该说「慢而可靠」或者「缓慢而有把握」,却不可说「慢及可靠」或者「缓慢与有把握」。「而」之为连接词,不但可表更进一步,例如「学而时习之」,还可表后退或修正,例如「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可谓兼有and与but之功用。

 

目前的不良趋势,是原来不用连接词的地方,在 and 意识的教唆下,都装上了连接词;而所谓连接词都由「和」、「与」、「及」、「以及」包办,可是灵活而宛转的「而」、「并」、「而且」等词,几乎要绝迹了。 (※英:但也不要不当而而而!)

 

4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 look after, take in皆是。介词词组(prepositional phrase) 又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 a 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 earnest。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词组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

 

「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这样不中不西的开场白,到处可以听见。其实「中间」、「有关」等介词,都是画蛇添足。有一些圣经的中译,牧师的传道,不顾中文的生态,会说成「神在你的里面」。意思懂,却不像中文。

 

「有关」、「关于」之类,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介词了。「有关文革的种种,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们讨论有关台湾交通的问题」;「关于他的申请,你看过了没有?」在这句子里,「有关」、「关于」完全多余。最近我担任「全国学生文学奖」评审,有一篇投稿的题目很长,叫「关于一个河堤孩子的成长故事」。十三个字里,「关于」两字毫无作用,「一个」与「故事」也可有可无。

 

「关于」有几个表兄弟,最出风的是「由于」。这字眼在当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由于秦末天下大乱,(所以) 群雄四起。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
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则不尽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当然有因果关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换了是英文,恐怕会说「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或者「清风徐来,而不兴起水波」。上列的第一句,其实删掉「由于」与「所以」,不但无损文意,反而可使文章干净。第二句的「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并没有什么大毛病 (注四),可是有点啰嗦,更犯不着动用「驱使」一类的正式字眼。如果简化为「出于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或者「为了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就好多了。第三句的不通,犯者最多。「由于他的家境贫穷」这种词组,只能拿来修饰动词,却不能当做主词。这一句如果删掉「由于」,「使得」一类交代因果的冗词,写成「他家境贫穷,只好休学」,反觉眉清目秀。

 

5

英文的副词形式对中文为害尚不显著,但也已经开始了。例如这样的句子: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半天。
大家苦中作乐地竟然大唱其民歌。

 

「苦」字开头的三句成语,本来都是动词,套上副词语尾的「地」就降为副词了。这么一来,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却主客分明,太讲从属的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一律删去,代以逗点,不但可以摆脱这主客的关系,语气也会灵活一些。

 

有时这样的西化副词词组太长,例如「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就更应把「地」删掉,代之以逗点,使句法松松筋骨。目前最滥的副词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该为入学试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国父诞辰的感想〉,结果十个考生里至少有六个都说:「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这副词「成功地」在此毫无意义,因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复。同理,「成功地发明了相对论」、「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罗陀海峡」也都是饶舌之说。天下万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岂不累人?

 

6

白话文一用到形容词,似乎就离不开「的」,简直无「的」不成句了。在白话文里,这「的」字成了形容词除不掉的尾巴,至少会出现在这些场合:

 

好的,好的,我就来。是的,没问题。
快来看这壮丽的落日!
你的笔干了,先用我的笔吧。
也像西湖的有里外湖一样,丽芒分为大湖小湖两部分。
他当然是别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对的。

 

喜欢用「的」或者无力拒「的」之人,也许还有更多的场合要偏劳这万能「的」字。我说「偏劳」,因为在英文里,形容词常用的语尾有-tive, -able, -ical, -ous等多种,不像在中文里全由「的」来担任。英文句子里常常连用几个形容词,但因语尾变化颇大,不会落入今日中文的公式。例如雪莱的句子:

 

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

 

一连五个形容词,直译过来,就成了:

 

一位衰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

 

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文所以僵化的原因。白话文所以啰嗦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原因,而用得最滥的虚字正是「的」。学会少用「的」字之道,恐怕是白话文作家的第一课吧。其实许多名作家在这方面都很随便,且举数例为证:

 

(一)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二) 最后的鸽群……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
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三)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 急
的叫声。

 

第一句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都是单调而生硬的重迭。用这么多「的」,真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说「参差而斑驳」呢?后面半句的原意本是「弯弯的杨柳投下稀疏的倩影」,却不分层次,连用三个「的」,读者很自然会分成「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第二句至少可以省掉三个「的」。就是把「灰暗的凄冷的天空」改成「灰暗而凄冷的天空」,再把「夜色的来袭」和「风雨的将至」改成「夜色来袭」、「风雨将至」。前文说过,中文好用短句,英文好用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夜色来袭」何等有力,「夜色的来袭」就松软下来了。最差的该是第三句了。「白色的鸭」跟「白鸭」有什么不同呢?「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乱用「的」字,最是惑人。此句原意应是「颜色不洁的都市河沟」(本可简化为)「都市的脏河沟」,但读者同样会念成「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

 

目前的形容词又有了新的花样,那便是用学术面貌的抽象名词来打扮。再举数例为证:

这是难度很高的技巧。
他不愧为热情型的人。
太专业性的字眼恐怕查不到吧。

 

「难度很高的」是什么鬼话呢?原意不就是「很难的」吗?同理,「热情型的人」就是「热情的人」;「太专业性的字眼」就是「太专门的字眼」。到抽象名词里去兜了一圈回来,门面像是堂皇了,内容仍是空洞的。

 

形容词或修饰语 (modifier) 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谓之前饰,也可以跟在名词之后,谓之后饰。法文往往后饰,例如纪德的作品 La Symphonie pastorale与 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形容词都跟在名词之后;若译成英文,例如 The Pastoral Symphony,便是前饰了。中文译为「田园交响乐」,也是前饰。

 

英文的形容词照例是前饰,例如前引雪莱的诗句,但有时也可以后饰,例如雪莱的另一诗句:One too like thee--tameless, and swift, and proud 。至于形容词片或子句,则往往后饰,例如:man of action, I saw a man who looked like your brother。(※英:此例极佳,请注意!)

 

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来说,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饰也无所谓。如果句长,前饰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这句:「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长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为后饰,就自然得多:「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与李广的这两句: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这两句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李广是一个高个子,手臂长得好像猿臂,天性就会射箭的人。

 

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7

动词是英文文法的是非之地,多少纠纷,都是动词惹出来的。英文时态的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毕竟单纯得多。若是西班牙文,一个动词就会变出七十八种时态。

 

中文的名词不分单复与阴阳,动词也不变时态,不知省了多少麻烦。(阿房宫赋) 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这么一个「哀」字,若用西文来说,真不知要玩出多少花样来。

 

中文本无时态变化,所以在这方面幸而免于西化。中国文化这么精妙,中文当然不会拙于分别时间之先后。散文里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诗里说:「已凉天气未寒时」。这里面的时态够清楚的了。苏轼的七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里面的时序,有已逝,有将逝,更有正在发生,区别得准确而精细。

 

中文的动词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写出「我们将要开始比赛了」之类的句子,问题并不严重。动词西化的危机另有两端:一是单纯动词分解为「弱动词+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前文已经说过。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实在是迂回作态。

 

另一端是采用被动词语气。凡是及物动词,莫不发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动词叙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种方式:

 

(一)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二) 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三) 新大陆被发现了。

 

第一句施者做主词,乃主动语气。第二句受者做主词,乃被动语气。第三句仍是受者做主词,仍是被动,却不见施者。这三种句子在英文里都很普遍,但在中文里却以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第三种就少得多。第三种在中文里常变成主动语气,例如「糖都吃光了」,「戏看完了」,「稿写了一半」,「钱已经用了」。

 

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请看下列的例句:

 

(一)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二) 他被怀疑偷东西。
(三)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四) 他被升为营长。
(五) 他不被准许入学。

 

这些话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其实,我们尽可还原为主动语气如下:

 

(一) 你这句话吓不倒我。
(二) 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三)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四) 他升为营长。
(五) 他未获准入学。

 

同样,「他被选为议长」不如「他当选为议长」。「他被指出许多错误」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许多错误」。「他常被询及该案的真相」也不如「常有人问起他该案的真相」。

 

目前中文的被动语气有两个毛病。一个是用生硬的被动语气来取代自然的主动语气。另一个是千篇一律只会用「被」字,似乎因为它发音近于英文的 by,却不解从「受难」到「遇害」,从「挨打」到「遭殃」,从「轻人指点」到「为世所重」,可用的字还有许多,不必套一个公式。

 

8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轻,有暗有明,但其范围愈益扩大,其现象愈益昭彰,颇有加速之势。以上仅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知所防范。

 

常有乐观的人士说,语言是活的,有如河流,不能阻其前进,所谓西化乃必然趋势。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两岸,否则泛滥也会成灾。西化的趋势当然也无可避免,但不宜太快、太甚,应该截长补短,而非以短害长。

 

颇有前卫作家不以杞人之忧为然,认为坚持中文的常规,会妨碍作家的创新。这句话我十分同情,因为我也是「过来人」了。「语法岂为我辈而设哉!」诗人本有越界的自由。我在本文强�{中文的生态,原为一般写作说法,无意规范文学的创作。前卫作家大可放心去追逐缪思,不用碍手碍脚,作语法之奴。

 

不过有一点不可不知。中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从清通到高妙,自有千锤百炼的一套常态。谁要是不知常态为何物而贸然自诩为求变,其结果也许只是献拙,而非生巧。变化之妙,要有常态衬托才显得出来。一旦常态不存,余下的只是乱,不是变了。


( 辑自《明报月刊》(1987年10月号))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感慨】【南都周刊】幼童留学潮 百万考生弃考留学

南都周刊年度第26期封面报道:幼童留学潮

  七月,就在中国高考生、中考生期盼“金榜题名”时,越来越多的高中、初中生加入了“弃考一族”的行列。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而今年预测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相关统计数据,也力证这波“弃考留学潮”的冲击力:今年中国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两到三成,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

  不管是通过留学中介抑或直通车,还是以国际学校为跳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送幼小的孩子独自出国,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规划,也是一项巨大的风险投资。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甚至中产家庭,依旧宁愿花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送孩子走出国门接受国外的教育。个中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甚至对中国的大学失去了信心。

  伴随中国幼童留学潮的是第三波移民潮。不同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拨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根据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第三波移民潮正悄然兴起,其主力转移到了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上。为避免把孩子孤身扔在海外,他们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监护下完成学业,举家移民成了这些中产家庭的新选择。

  摄影 _ 刘林   孙炯  小路
  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外籍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户外徒步活动。

  百万考生弃考留学

  2009年,84万高考生弃考,而今年,这个数据可能突破百万。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20%的速度增加,弃考留学蔚然成潮。

  南都周刊记者 _ 黄修毅 实习生 郑文 上海报道
  7月4日,一群学生在广州出国留学展上咨询校方代表。
  耀华国际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情景。

  七月,正是千万中国考生和他们的家庭被大学录取的时节。

  今年,却被去年那区区84万人的“零头”先声夺人,他们是“弃考一族”,无意去挤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更无须去赶“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悲哀远景。

  84万人的数据,得之于这样的减法:2009年我国有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其中报名参加高考的为750万人。今年,弃考人数更可能突破百万。

  6月中旬,高考成绩公布后,坊间对广州没出高考状元另类解释为,“状元出国了”。同时,人们也不时听闻重庆等地个别学校,整班几十名学生同时出国上大学的消息。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公办重点高中,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在增加。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的留学调查报告显示:出国留学生当中,15岁到18岁占了近三成。

  中国的人文传统奉行由“家”而“国”而“天下”,留学却剪出三者之间的一条捷径,有人通过它绕道高考,直插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背后;有人欲通过它跨越中西隔膜,挤身具有全球化品格的世界公民。

  其实,中国第一批清朝留学生就可称是低龄留学。自1872年起的三年间,经容闳提议,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清廷批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多在10至16岁之间。这些娃娃们肩担洋务派“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的期许,在当时的舆论看来却更像是一桩赴蛮夷之邦的苦差。

  斗转星移,如今的出国留学已是人人欲得之的香饽饽,从公派转为个人行为,更有父母不惜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接受世界名校的教育。

  新东方教育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赴英美加澳读本科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占到了所有出国留学人员的五成。而自三年前美国高中教育对中国学生开放始,低龄学生出国留学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综合上海、北京、广东三地多家留学中介的数据,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

  铁了心要出国读本科的高二学生寇睿琦,已经寻觅一所美国高中的交换生机会多时。去年夏天参加“哈佛模联大会”巡游美国高校的记忆,还停留在她的鼻腔里:“你在校园,闭上眼睛嗅一嗅那里的味道,太不一样了。”

  事先张扬的“弃考”

  七月,校园操场上的野草还在兀自疯长,下一拨孩子接替前脚刚走的学长,也将迈入“毕业班”的行列。

  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正焦灼地等待录取通知书,而高二学生则要为“文科还是理科”的选择挣扎。

  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的十一个班级,在这个暑假过后,将被分成两个预录取班和九个平行班,再以高考加试科目的不同,划分为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班级。

  从那一刻起,同学们就将与大学的专业录取、未来的职业取向、乃至人生规划对号入座。也正是在这个时段,“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复旦附中教务处的徐老师说。

  寇睿琦还在寝室里和同学们复盘这次期末考试,每当大家的答案相合,她都会大口喘息,作如释重负状。“睿琦,你还有什么好紧张的?”

  虽然作为分班依据的此次考试结果,无以影响到她的高考起点,但这个女孩暗自较劲着“平均绩点”。申请高三赴美国高中交流学习,意味着由每一次平时考试牵动的平均绩点上下,都会关系到国外录取考官对她的评价。

  寇睿琪的书架已经打包净尽,案头唯留一本被称为“红宝书”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词汇。在同一栋寝室楼里,有几张宿位已腾出了近一周。寇睿琦的几位同学干脆选择了休学,踏上各自的出国求学之路。陈之问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投考方向是英国牛津大学。

  据陈的班主任胡小群介绍:今年他班上45位学生中,已有4位先后休学,选择放弃高考,转而准备留学国外。而这一比例在年级中约占20%,“很自然,人往高处走,我们的尖子生都以美国长春藤高校为目标”。

  校方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放开高中生留学以后,复旦附中每年有四五十名学生,最终被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国外高校录取。近五年来,每年都有10%左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报名参加高考。这一数据比上海市的平均比例高出了近三倍。

  而在五年前,该校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还只有零星的十来人,且多由公派或校际合作的模式成行。

  出国梦

  寇睿琦的小学、初中阶段教育,是在河南完成的。为了投考上海“四大中学名校”之一的复旦附中,她早早就当上了“考试移民”。在高三分科的节骨眼,孩子却提出弃考留学的想法,让父母顺理成章的“复旦梦”破碎。

  “如果不是来到复旦附中,我恐怕不会有出国读书的念头。”寇睿琦说。这两年间,不仅学前课后,常有国外的名牌高校前来设摊宣讲,每次一两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架起一面面花花绿绿的校旗,“能不看得我们心旌招展么?”再加之耳濡目染校友的留学经历,其中有一位甚至以哈佛大学中国招生负责人的身份归来。

  在7月3日落幕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上,来自国外高校、留学中介和语言培训机构的招生人员,几乎言必称“留学要趁早,高中刚刚好”。

  新东方在北美的独家代理机构、美国波士顿教育集团副总裁黄解释说:以他们运作韩国学生赴美12年的经验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中国留学生的低龄化倾向不可逆转,将由目前的本科、硕士为主,扩展到中学阶段。

  而一些及早行动的父母,更是四处打听出国读小学、初中的情况。新加坡因为相对低廉的价格(学费每年1万元人民币),贴近华人社会的严格管理,和毕业后充沛的工作机会,成为很多小学生出国第一站。

  几乎是中高考成绩公布的同时,打着各种旗号的留学教育展就将在全国各地铺开。新东方专为高中生出国开设的“美加留学直通车”班,上海的200多个名额早在六月底就遭“扑空”,更多人则选择参加美国“高考”SAT培训班、或者托福、雅思等出国必考的语言类考试培训。

  新东方国外考试部主任王文山称:“今年来参加出国考试培训的学生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大多数孩子高一就来上SAT班了,而初中参加托福考试班的也不少见。”

  提早休息在家的陈之问,天天在QQ上挂着的签名档即是火星文写成的“极度讨厌雅思”。对于像她、寇睿琦等有志留学的中学生来说,高二的暑假是出国前语言通关的最佳时机。

  而在独立于主流外的的“高三”一年里,他们还要准备语言考试、参加国外“高考”如A LEVEL、AP,递交个人申请材料、熟悉留学目的地国家的文化人情等诸多必经流程。

  由温州移居上海的王女士和丈夫二人在“巡回展”上钻进钻出,为刚参加完中考的女儿未雨绸缪起来。“小姑娘考个211重点应该没问题,但我们想可以进国外的名校,为什么要进国内的大学?”

  “我们只能把尖子学生往外推”

  也许是剑桥的名头实在太过响亮,王女士还没有搞清申请美国大学主要依据SAT/AP成绩,而英国大学则需A LEVEL,就直奔“剑桥中心”而去。

  陈之问在从复旦附中休学之后,也选择了“剑桥中心”作为出国的跳板。因为数理成绩突出,而又喜欢绘画,她的理想目标锁定了牛津建筑系。

  “虽然国内的清华、同济、南开建筑系也不错,但知识传授方式不一样。而且听说国内的文科生,大学就算不好好听讲,只要开考前挑灯突击一周,成绩也会不错,我心里就发毛了。国外的高校是抓得很紧很紧的。”陈之问说。

  为此,她从英国高中毕业考试A LEVEL的六十多门课程中选择了数学、物理、经济学三科作为攻读方向。在国内,最早的“剑桥中心”挂牌于2002年,现在单单上海,就有上师大、上海市实验中学、光华学院等名下的多所培训中心。

  像陈之问这样高二报读入学的学生,要经过一到两年的大学预科教育,才有机会被英美大学录取。

  而在2003年英国本科教育对中国留学生开放之初,赴英求学大多必经英国当地一到两年的预科或者高中教育,需付出50万元人民币的代价。陈之问的一位同门师姐沈佳临,2003年高考失手之后,在教育展上被一家英国预科学校录取,得以开始在剑桥求学的生涯。

  “初到英国,其实是有一点失望。我就读的Cambridge Tutors College,从字面看还以为就像复旦大学和复旦附中那样紧密,但其实与剑桥并无瓜葛。”事实上,国外的预科与大学升学率之间,很难建立直接联系。尽管,最终沈佳临凭借自身努力如愿进入剑桥大学,但她在英国的求学也被迫延长了两年。

  国内的“剑桥中心”通常开办四个年级,招生对象覆盖了初中毕业生到高中毕业生。陈之问从高二入学A1年级(两年课程),自有一番打算:“其实,初三复习一整年就让我对国内教育失望了,人都快闷得发霉了。高三又炒一年冷饭。”

  复旦附中国际部的负责人吴小新校长对此也只有摇头的份:“我们的学生都是尖子,因为国内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政策,也不得已搞些应试教育。实在是对学生才能的最大浪费。”

  英国高考A LEVEL,在一个既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没有固定的教材支撑考试,而是注重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高考指挥下的课程已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复旦附中、格致中学等重点中学的出国留学比例已逼近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出国“分流”,成了又一脉主要的学生流向。

  “剑桥中心”等社会办学的留学培训力量,加入到对优秀生源的争夺当中。以上海实验学校剑桥中心为例,一年级新生入学标准,只比去年的上海中考市重点线低五到十分。

  准备留学的低龄学生在常规教育以外,可选择的模式包括:“留学直通车”、国际学校和实验双语学校。

  “留学直通车”,多是由办学机构与加拿大、澳洲的大学挂钩,以保证学生升学率,但这些高校的排名一般难以进入世界前50名的行列。国际学校,则按照教育部规定,只能接收非中国国籍学生。号称以英国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为模板的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耀华国际教育学校等针对中国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机构,开始显山露水。

  “公立学校目前在这一领域内,只能是望洋兴叹。”吴小新校长感慨道。

  在复旦附中的校园内,一枝月桂树之隔,便阻隔开了国内部和国际部的教学方式。小班制教育的国际部讨论课上,国际学生为了净化汽车尾气的排放方案轮番登台,而寒窗苦读的应考生们则纠结于机关算尽的模拟试题。树下,能听到楼内操着多国语言的国际学生嬉闹奔跑;抬头,却望不到他们黑板上轻松开放的讲解。

  陈之问等准备出国的学生,听说学校的国际部打算在近两年开办国际文凭课程(IB),曾想报读,但遭婉拒。

  吴小新校长无奈地说:“像我们这样搞精英教育的学校,早就提出学生需要差异化培养。教育改革的本质也就是让课程能适应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能选择课程。但是,IB多好的一套课程,就因为历史课本对朝鲜战争的解读角度问题,公立学校一直没有获批使用。我们也只能把尖子学生往外推。”

  “像A Level这样的大中学衔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大学阶段所要求的学习习惯。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让人失望的。”上海实验中学剑桥教育中心主任章良如是说。

  “十八年教改就是一场失败”,虽然办学宗旨不同,但公立和民办留学培训的两位校长,同是一声叹息。

  参照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三年后,国际教育机构将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办学力量必须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果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提高,那么人才流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无可避免。

  “显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芝加哥大学的全美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009年培养的研究型博士,本科毕业于清华最多,其次是北大,第三位才是美国本土的加州伯克利大学。

  无怪有人如此换算: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以前,国外的学校来我们学校招生,我们都是看在面子上,给他们两个尖子,帮他们拉拉生源。2003级送往Cambridge Tutors College的学生就属此类。但现在人才流失,已经越来越低龄化。”吴小新说。

  王文一是吉林实验中学高二的学生,即将到来的八月砥砺着他做出的,也许是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

  目前在湖南信息奥林匹克国家队“备考”的他,从初三下学期开始便休学在家,专致竞赛训练。这个早慧的学生,面对死板的学校教育难以打起精神。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围棋、文学之类的东西”,又无法从课堂得到满足。

  “我并不想全心全意把精力放在竞赛上。”王文一欲言又止,高一上学期半年的美国高中交流生活,似乎拓展了他人生的界限。“相比Huntington那个安逸的小镇,我们这儿实在是太浮躁了,我整个人被清零了的感觉。”

  “美国”和旅美之行中结识的“那个女孩”,似乎合成了一个在他面前恍惚的曼影,“我显然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这个宣称自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又要等到八月以后才能“好好想想以后的生活”的孩子,在谈到参加奥林匹克大赛的时候用的词居然是“责任”。

  升学的压力本不该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因为被许诺了:获得奥赛前20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20至30名进入北京大学,30至50名进入复旦交大,“而我初二的时候就可以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我想过去美国留学,但绝不是为了逃避压力”。

  “你要知道一个男孩子心里有了一个女孩子之后,会有一些 ‘钢琴、水墨’这样的爱好”。但回到现实,他要面对的是进入奥赛前20名的“责任”。

  波士顿教育集团副总裁黄,也曾与王文一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从湖北省理科实验班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赴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术业专攻物理,而事业则落在了出国留学咨询。在他看来“你大学出去,很可能已经晚了,在中国接受教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没赶上公派留学年代的他,感叹自费留学时代的到来,低龄化留学趋势的出现,才证明了中国人自发地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尊重一种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培养之可贵。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而不同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拨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

  陈之问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分别从事材料和机电方面的研究。她选择建筑学的专业,最初也有平衡父亲的理工科偏好和母亲的文化爱好之意。

  陈之问坦言:“父母从小学开始就希望自己能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而上海实验中学剑桥教育中心主任章良接触到一半以上的低龄留学生,都身处中产家庭,父母多是外企高管、国有事业单位领导、公务员。“很多父母本身就在国外取得了硕士、博士文凭,他们从自身的留学经验出发,希望更早把孩子送出国,更融入国外的教育体系。而并不是谋求将来的经济回报。”

  吴小新校长分析道:“目前接受留学教育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正当四十上下,不少人赶上上世纪90年代初的移民潮。因为长期旅居国外却很难获得文化认同,更让他们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要系统地接受和学习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这批家长现在有不少已返回国内,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再选择海外陪读。

  弃考留学生的跨地域流动也蔚然成风,目前上海的留学培训学校中,约有一半为外地生源。“这固然有外地高考压力更大的原因,但是国外优势的教育资源才是吸引力的根本。”章良说。

  今年高考平均录取率是62%,而上海的高考录取率接近九成。09年84万弃考生中有21%的人将要走上留学之路,在上海、北京等留学教育兴起较早的地方麓集,形成一个个隐于市的“弃考留学移民”群落。

  把双休日都耗在留学教育展上的王女士,有备而来地用小拖箱装了满满一车资料,她要为华师大一附中初中刚毕业的女儿,安排一条十拿九稳的成才道路。学校的排名如何?是否能保证申请成功率?是她费了千百遍口舌的问题。

  然而,两天下来,在她耳旁环绕的,却是一位留学中介的反问:“如果以你孩子的能力上不了清华北大,有什么理由一定要上美国的一流名校呢?”

第三波移民潮:富二代、官二代、行业精英
富二代和官二代带走了资产~
行业精英带走了复兴的希望~
这个国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挖空~
留下的~只有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
还在为了这巨大的短暂的泡沫而已激动~
殊不知~
。。。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存档】【阮一峰】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0年7月13日

转贴一篇网上的旧文

我们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腐烂、学术界的黑暗、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的腐败,是外人绝对无法想像的,比其他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可怕的是,它还将吞噬无数的中国青年,让他们的头脑被扭曲,让他们的青春一片荒凉。

==============================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转贴)

作者:未知


1.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

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

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E.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5.

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6.

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7.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8.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完)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存档】【未名空间(mitbbs.com)】数码单反配件指南

发信人: dynkin (Cor unum, Via una), 信区: PhotoGear
标  题: 数码单反配件指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20:02:54 2007)

版上这个的介绍比较少,而且也不是特别系统。这些配件是最容易费钱却又往往被大家
特别是新手忽视的。有了这些配件,摄影有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缺少了这些配件,
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虽然每个配件都不贵,但是加起来可以恐怖
得吓人,超过一个机身或者一个好的镜头的价格也是轻而易举。因此有必要提醒想入门
单反的烧友务必要把这部分考虑到自己的预算当中,免得事后跪主板。

下面依照重要的次序和功能所属一一介绍过来。

==========================================================

第一个是存储卡。首先从速度上来说,凡是80x以上的卡对于现有的机身来说都是绰绰
有余,差别不是非常大(在10%之内),速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从存储卡拷贝照片到电脑
上,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可以追求。最重要的是可靠性。谁也不希望一次美好的旅
行毁在一张质量差的卡上,因此选择大牌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的当然是SanDisk。和
SanDisk差不多的还有Lexar, Transcend等等。SanDisk的Ultra II/Extreme III/
Extreme IV都是不错的选择,Lexar的133x/300x Pro, Transcend的120x/266x都在考虑
的行列中。虽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牌子,例如Kingston, RiDATA,但是我一般只考虑上
面三个而且不想由于在这个上面过分省钱而懊悔。第三点是容量。8MP机器的RAW是7MB
,10MP大概压缩是8.5MB,D200不压缩就是15MB,12MP的5d好像是12MB;JPEG fine一般
在3MB~5MB之间,JPEG normal在2MB~3MB左右。如此算来,2GB刚刚够,只适合用来拍
JPG,4GB差不多,8GB是首选,往上就没什么必要了。卡要一张张买入,除了第一张,
别的都等deal就可以了。因此也没必要一口气就买一个16GB的。除了第一张卡,存储卡
跌价快,因此等deal不仅划算得多,而且两张卡也要比一张卡来得可靠,哪怕是留在相
机包里作备份,哪天忘记带主力卡了救救急也很好。

作为配件的配件,读卡器是一个好东西,这里我只推荐一个,就是Transcend的多合一
读卡器,方形外观,支持市面上基本所有规格的存储卡,而且速度非常快,能够发挥
100x以上存储卡的威力(当然目前的266x/300x有新的专用读卡器,而且超过了USB 2.0
的理论速度,需要firewire 800的支持)。价格也不贵,Amazon上不到$20。

==========================================================

第二个是滤镜。

第一种是保护镜,也就是UV或者Skylight。保护镜用在镜头上主要起保护前组镜片(以
提高二手品相)的作用,属于消耗品。不是所有的镜头都需要保护镜,一来好的保护镜
价格不便宜,二来有些时候,特别是夜景灯光拍摄,保护镜反而会弄巧成拙。话虽这么
说,我还是会给几乎每一个镜头都上一个保护镜。最有名的当然是B+W的MRC F-pro系列
,一片77mm的B+W差不多就是一个Canon 50/1.8镜头的价格了。比B+W便宜少许,但是一
样有名的是Hoya的Super HMC Pro1系列(注意是Pro1系列)。说实话,这些保护镜我只会
在价格超过10倍的镜头上面使用。另外价廉物美的是Hoya的Super HMC(不带Pro1)系列
,这个和Pro1的差别就是滤镜外框的厚度。对于价格一般的镜头,我就选择这个了。当
然Hoya的DMC(我不是特别喜欢,因为外包装特别难看--比B+W的外包装好一点)也很好用
。我还用过的有Sunpak的DHG,2filter上的那个套装,似乎效果也不错。

对于保护镜其实只要注意一点,就是镀膜。上面的都是多镀膜的,也是最好的。其他的
例如单镀膜和无镀膜(例如Tiffen的滤镜)我是不会考虑的。另外就是中规中矩,给一个
$200的镜头配B+W似乎不成体统,而给$1000+的镜头配Tiffen也不可取。一般镜头价格
的10%左右差不多。最后一点,就是保护镜选择相应镜头的口径就可以了,使用的时候
一直在镜头上,一般不卸下。

第二种滤镜是特殊滤镜。这就是让摄影事半功倍的东西。数码因为灵活和后期方便的关
系,很多胶片时代的滤镜都可以省了,例如加温滤镜(81A)和冷却滤镜。下面只介绍三
个数码上比较有用的滤镜。

第一个是圆偏振滤镜Circular Polarizer,简称CPL。CPL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偏振光。这
一点在拍摄阳光反射下的树叶(这个几乎必用),水面,玻璃的时候特别有用。另外CPL
也用来压低天空颜色体现层次的作用(或者任何有光线反射的物体,用来改变反射效果)。

CPL的价格非常贵,而且是消耗品(使用寿命一般2~5年),而且因为不是时时刻刻都在镜
头上的(因为会改变反射特性,同时会减少进光量--大概1.5~2 stop),所以只要几片就
可以了。这也带来了一个口径选择的问题。首选口径是77mm,许多专业镜头都是这个口
径的,而且大部分镜头的口径都比这个小。因此买一个77mm的CPL,外加一些step up 
ring转接环(例如67mm-->77mm, 72mm-->77mm),即减少了投资,又减轻了出行的负担。
当然假如某个口径的镜头特别多的话,或者口径和77相差许多的话,也可以考虑买一个
相应口径的CPL,例如Nikon的52mm,Canon的58mm,Pentax的49mm。由于口径小许多,
所以相应的CPL就便宜许多。CPL也推荐B+W或者Hoya带多镀膜的。

第二个是渐变密度镜Graudated Neutral Density,简称gnd。gnd其实就是一块一边淡
墨色一边透明的平板镜片,主要作用是改变画面不同部分的进光量,以达到以感光器允
许记录的动态范围记录真实大反差大动态画面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压低特别亮的天
空的颜色,使得这部分不会过曝。

由于gnd的这种特殊性,因此gnd只能使用插片式而非圆形旋入式的。插片式的gnd有三
部分,一个是插片夹,一个是滤镜本身,还有一个就是插片夹到镜头的转接环。除非有
口径>82mm或者超广角(全幅20mm以下,非全幅的14mm以下),插片夹选择普通的Cokin P
系列就可以了。对于超广角,Cokin有一个相应的插片夹,只能插一片镜片,其实自己
买普通的回来把前面部分割掉就行了。因为插片夹不是精密的东西,加上Cokin本身的
插片夹做工一般,所以也可以选择其他牌子甚至ebay上兼容/仿制产品。Cokin这个名称
只是插片式滤镜的另一种称呼方式。转接环没什么好说的,根据镜头口径买就可以了,
几个可能用到gnd的口径最好每个口径都买一个(和CPL/UV的选择一样,这也是统一口径
的好处)。

最后是gnd本身,根据效果的不同,分为上下相差一个stop(.3x或者2x),两个stops(.
6x或者4x),三个stops(.9x或者8x)以及更高。每一种有根据边界过渡不同有hard edge
和soft edge之分。gnd的使用原则一般是天空不能比地面暗(不然非常压抑),也不能有
明显的痕迹(例如太阳在天空正中的时候却搞得和沙尘暴来临一样),因此一般留有至少
一个stop的余量。一般.6x soft的是很多人第一片的选择。另外.9x hard也不错(因为
stop越高的时候,soft越难用)。单独的.3x作用不是特别大,不过适合和.6x或者.9x叠
加使用。gnd的品牌,Singh-Ray最贵,也是最好的,Lee其次,Hitech属于质量不错,
价格也不离谱的,值得推荐。Cokin则是最便宜而质量也最差的,千万不要买。对应于
Cokin 85P的滤镜尺寸都叫做84mm或者85P系列。

而对于口径超过82mm的镜头,只能选择Cokin的Z-pro系列(96mm及一下)或者X-pro系列
了,并且相应的镜片也需要选择4x5或者4x6,这里就不介绍了。

第三个是中密度滤镜Neutral Density,简称nd。和gnd不同,这个就是一块淡墨镜。不
过不要小看这块淡墨镜,这是目前数码上唯一减慢快门速度的方法。有些人可能不了解
nd的用途,这里介绍三个。第一个是在拍摄流水的时候,减慢快门速度到1s级,以营造
真正的流动效果。由于数码单反有衍射极限,aps f/11以上,全幅f/13以上画质下降,
所以这个效果不一定能够通过减小快门来达到。第二个是能够同时使用闪光灯和大光圈
。由于多数机器的内闪同步速度在1/160s~1/250s之间,因此使用内闪的时候快门不可
能慢于1/250s,这个时候如果使用f/2以下的光圈就一定会过曝,造成补光和浅景深不
可兼得。哪怕使用外闪能够达到1/1000s以上的速度,由于是高速快门输出,闪光灯全
功率输出,因此在输出效率和回电速度上都打了折扣。这个时候使用nd就能够起到减慢
快门速度,减轻闪光灯消耗的效果。第三个则是高级技巧,即所谓摇黑卡,这是台湾非
常流行的一种用不透光物体部分遮挡镜头同时快速摇动以达到gnd效果的手法。摇黑卡
的要点之一就是快门速度要足够慢,同样是1s级(试想1/30s内要能够让东西恰好从镜头
前面通过是不可能的)。nd的选择和UV/CPL差不多。

上面三种是最常用的滤镜。虽然有些东西也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来达到,例如用hdr替代
gnd,但是前期使用滤镜,能够达到简单轻松的效果。

==========================================================

介绍完滤镜,第三个要介绍的是外闪。对于人像拍摄来说,一个外闪的作用超过一个镜
头。常见的外闪基本使用方法有室外背光下的补光,打眼神光,室内的跳灯(灯往上45
度到90度或者往左/右,往后),环境光线(slow sync),慢门(rear)。外闪的高级使用
方法是离机(有线或者无线)制造侧光,背光(造型光),频闪(凝固多帧动作),选择性聚
焦,以及两个以上外闪营造更自然的光线效果。因此外闪是非常值得在第一个镜头以后
添置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附件。

外闪只需要选择各个厂家在产的支持最新一代TTL的最好的外闪或者低一档的外闪就可
以了。例如Canon的580ex, 430ex,Nikon的sb800, sb600,Pentax的AF540, AF360。另
外由于外闪跳灯的需要,有上下摆动和摇头的功能也是不可少的。这一点上Pentax的
AF360由于不能摇头实用价值基本为零。上面的外闪当中,最好的外闪通常具有指数高(
最大输出功率大),回电快的优点,比较适用于室内作业场合,例如婚礼,表演...而低
一档的外闪,则应付单人拍摄,补光等绰绰有余。特别是对Canon用户在580ex和430ex
价格相差一倍,以及Nikon用户机身自带无线功能的情况下,选择低一档的外闪是非常
合理的选择。当然首推还是顶级灯。例如Nikon的SB800,相对于SB600贵$120,除了指
数大以外,还能够使用第五节电池,附送有色滤片和柔光照,也算是物有所值。除此以
外,Sigma 500 Super DG以及Metz的外闪也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兼容性可能不如原厂
的罢了。

这里介绍一下Nikon的CLS无线系统。CLS系统通过红外无线通讯,达到一个机身同时控
制不同位置的几组灯的效果。使用者无需单独设定每个灯上的输出,而是从主灯(
commmander)上面直接设定每个灯的输出(或者TTL)。CLS的另一个好处是省却了许多配
件,例如Nikon的D200/D80机身都整合了commander,无需另外购买配件就能够使用无线
闪光;而且也无需同步线,外闪就能够直接离机营造侧光背光的效果,在拍摄微距和人
像的时候非常有用。哪怕最简单的多灯输出以达到提高输出功率,改变光线分布,对于
CLS系统来说也非常简单直接。CLS系统是Nikon的优势所在,因此充分利用CLS系统会有
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对于微距摄影,还有专门的环闪或者输出功率比较小的闪灯,这里就不介绍了。

作为配件的配件,外闪还需要以下配件,同样从作用高低来说。

第一个是反光板/柔光罩,主要起改善输出光线柔和程度和面积的作用。这些是没有技
术含量的东西,大家DIY一点都不过分。

第二个是有色滤纸,主要是改变闪光灯的色温,来达到和环境光线一致的作用。例如在
室外使用暖色滤纸以和阳光平衡,在室内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日光灯/白炽灯滤纸。

第三个是闪光灯架,包括人像常用的stroboframe,以及微距常用的闪灯架。
stroboframe的作用是改变/提高闪灯位置,特别是竖拍的时候,以达到更自然输出的效
果。

第四个是闪光灯同步线。对于没有无线功能的机身/闪光灯来说,这是离机闪光能够TTL
的唯一方式。

第五个是外置电池组,适用于需要大量使用闪灯同时要求回电速度的作业场合。

==========================================================

第四个配件也是非常重要的配件,就是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支撑部分(三脚架/独脚
架),转向部分(球型云台,三向云台),连接部分(快装板,脚架环)。鉴于使用上的方
便性和必要性,这里只介绍三脚架,球台和快装板。

支撑系统的选择不在于能够承受多少器材的重量,而在于承受最多的器材重量以后器材
是否稳定使用。这一点以前已经介绍过了,这里概括一下:
一般旅游级的变焦镜和普通的定焦镜头可以参考Gitzo 1系列的标准。f/2.8变焦和小口
径超长焦可以参考Gitzo 2系列标准。大口径超长焦可以参考Gitzo 3系列标准。球头上
分别对应RRS BH25, BH40和BH55。

第一个是三脚架。在上面的基础上,几个重要指标包括:
1. 全高:一般保证加了云台和相机以后取景器和眼平差不多,最差也要在眼平以下10
公分以上,稍微高一点反而没有关系。
2. 缩长:普通三脚架如果是三节的,缩长超过54cm,一定放不进carry-on的行李箱(当
然能够carry-on是另一个问题),四节的可以放进carry-on。但是三节的稳定程度要好
于四节的,使用上也方便一些。
3. 材料:碳纤维轻于火山石轻于铝合金。除去重量问题,最重要的是抗震程度,这一
点碳架好过铝合金架好过木架。
4. 伸缩结构:旋转关节结构简单便于维护,而且能够锁紧,缺点是伸缩不如翻转关节
迅速方便(当然新捷信的旋转关节和翻转关节一样方便迅速)。翻转关节一旦螺丝松动就
是废架一个。

三脚架的品牌,最好的当然是捷信Gitzo。但是捷信的性价比不高。因此曼富图
Manfrotto, 百诺Benro, Gittos, 金钟Velbon都是不错的选择。几个常见型号例如
Gitzo 1540/1530, 2540/2530, 1358, Manfrotto 3001, 3021, Velbon EC 540/530, 
640/630...

第二个是球头。一个好的球头不仅旋转的时候阻尼适当,锁紧的时候纹丝不动,而且还
要求锁紧以后不垂头(这个非常体现球头的差距),panning平滑。另外除了Acratech这
种球体外露的球头以外,大部分球头的原理都是通过旋转锁紧机构改变三角金属滑块位
置,提升降低尼龙凹陷结构,以改变和空心金属球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力。其中锁紧部分
和尼龙部分都是消耗部件,只不过使用寿命相当长而已。但是质量差的球头会出现使用
一段时间以后无法锁紧的情况,主要是上述部件设计不合理或者偷工减料所致。好的球
头都是用数控机床对单块金属切削加工的。

球头中最好的品牌有Arca Swiss, Kirk, RRS。除此以外,Acratech, Markins也是不错
的选择。Gittos和Manfrotto的球头由于价廉物美也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在选择同一品
牌不同系列的球头时,在重量和价格能够承受的范围下球的直径越大越好。

通常情况下球头和快装系统是连在一起的。最常用的快装系统是Arca系统,可扩展性高
。Manfrotto有自己的快装系统。许多廉价球头例如Gittos也提供自己的快装系统。由
于Arca系统的可扩展性,下面的配件主要针对Arca系统讨论。

采用了Arca系统的连接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通过快装板直接连接机身和镜头。Kirk和RRS对于不同的机身有定制的快装板,在垂
直构图的情况下机身不会上下摇动。另外L型快装板则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竖向构图,
价格也非常贵($120)。Kirk对于某些镜头还提供稳定性更好的脚架环。

2. 在上述快装板的基础上有导轨,主要是出于微距和pano的考虑。微距时候,镜头前
后1cm的影响对于放大倍率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机身在导轨上前后移动比三脚架本身
移动显然更加方便。pano的时候,由于panning中心不是镜头的nodal point,会造成近
景衔接上的误差。因此把panning中心移动到nodal point下方是非常重要的。

3. 通过Wimberley Head连接超长焦,便于在使用巨炮的时候方便上下方向摆动。

上述连接部件加上前面的闪灯连接部件(包括纸片夹),给微距,风景和生态摄影提供了
无限的方便。

==========================================================

第五个是包。包主要分为手提包(箱),双肩包,单肩包和腰包几种。双肩包设计科学,
适合携带大量器材,比较适合旅游。缺点是器材取用比较困难。单肩包适合携带少量器
材,取用方便,有些单肩包制作考究,例如Billingham,缺点是对肩膀是考验。腰包也
适合携带少量器材和配件,取用方便,显得比较pro。手提包(箱)作为搬运器材使用,
特别是Pelican的箱子,是pro携带大量器材的不二选择。常见的品牌有“谁来偷我啊”
垃圾宝Lowepro,Tamrac, Crumpler, Kata, Domke,以及上面的两个牌子。

包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场合。例如日常使用的轻便单肩,旅游的大双肩。另外也不必拘
泥于摄影专用包。普通包加上适当的保护(例如毛巾,发泡塑料)一样可以起到携带器材
的作用,而且更加低调。

==========================================================

第六个是清洁工具。常用的有吹气球,一般就选择Gittos Rocket中号或者大号的;镜
头笔(清除浮灰,指纹和水迹);镜头纸/镜头布,哈气以后用力擦拭(非常正常,许多
pro的处理方法);棉签/PacPad,用来配合清洁液体如Eclipse使用。

==========================================================

第七个是手柄。手柄的作用是为竖拍提供方便,同时改善系统重量分布以达到平衡的作
用。当然提供更持久的电力也是其功能之一,不过单纯从这点来说,换电池就可以了。
由于目前市面上的手柄都是塑料部件,不适合在脚架上面使用。在脚架上还是L型快装
板最方便。

==========================================================

第八个是近摄镜,接环,镜头反接环和teleconverter。这些东西都有起到提高放大倍
率的作用。近摄镜和滤镜一样是作用在镜头前面的,因此一个镜片可以用于不同品牌的
机身,不影响原先镜头的任何功能。最常用画质也最好的是Canon 500d,采用了两片镜
片来减少色差。近摄镜还能够减小最近对焦距离。近摄接环是没有玻璃的接环,也用于
提高最近对焦距离和放大倍率,当然使用以后会减少进光量,无法自动对焦,以及无法
在无穷远合焦。镜头反接环能够把普通镜头反接,改造成放大倍率超过1:1的超级微距
,当然缺点是只能手动对焦。

teleconverter用于长焦焦段不够的情况下延伸焦段。常见的放大倍率有1.4x, 1.7x(
Nikon专有), 2x(作用在焦距上达到等效焦距=原焦距x放大倍率)。而且使用原厂的
teleconverter以后基本不会影响原先镜头的功能,例如自动对焦,防抖。当然由于等
效焦距增大,所以光圈就相应缩小。1.4x就是1 stop,1.7x是1.5 stop,2x是2 stops
,这一点可能造成无法自动对焦或者对焦速度下降的情况,则是由于机身本身的原因。
teleconverter除了影响对焦以外,还会降低画质,不过焦段延伸造成的放大倍率变大
可以抵消这部分问题。

==========================================================

最后是另外一些配件,或者不是配件。

遥控器,快门线。

灯光系统。例如影室灯和柔光箱,反光伞,透光伞,反光板,栅格,挡板...。最常用
的例如外拍用的折叠式反光板,配合闪光灯使用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背景系统,例
如大型可切换幕布,小型纸质幕布,产品拍摄用的帐篷。当然这个谈多了就要谈到
studio去了,很多也远非一个人就能够使用的。

==========================================================

在这些配件上能够花多少钱呢?让我们随便举个例子。

一张4GB卡,$35
两个UV,Hoya SMC Pro1,一个77一个小一点的,$80
一个CPL,$100
一套gnd,$50
一个顶级外闪,$300
一个碳架+一个好的球头+快装板,$500
一个包,$60
一些清洁工具,$20 

粗粗一算,已经超过$1000了,而且还是普通的配置,只有一套。要是你是想入门单反
的新手,是不是吓到你了?那也不必。因为一个机身,一个镜头,例如Nikon D40+18-
200vr,已经能够产生许多好照片了。

但是总有一天,短辄几个月,长辄一两年,等到你发现你拍的效果总不如别人,或者有
些你想拍但总拍不出来的照片的时候,你终究要烧到上面的那些器材的。没有配件的单
反,只不过是大dc一个。要是你两年里什么都没有烧到,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你,你不适
合单反。

==========================================================

补充:原文只是介绍了配件,而没有介绍什么场合适合用什么配件。现补充如下,也是
从重要到次要的程度:

1. 人像:大光圈镜头,外闪,反光板

2. 严肃人像:
室外写真:大光圈镜头,化妆(例如补粉,口红,假睫毛),外闪,反光板,stroboframe,
外拍灯具(包括灯,柔光箱,柔光伞,电池组等)
影室写真:中等焦距的变焦/定焦,化妆,服装,灯具若干,背景

特殊器材例如柔光镜,lensbaby等等。

3. 风景:脚架系统,cpl

4. 严肃风光:脚架系统,cpl, gnd, nd, 各种带色滤镜

5. 微距:放大比率比较大的镜头例如副厂带macro的镜头,原厂的18-55套头,35/2
定焦,或者普通镜头加上近摄镜,近摄接环,反接环,专业微距头(以焦距越长越佳),
脚架系统,外闪

6. 严肃微距:专业微距头,脚架系统外带导轨,闪灯,离机闪配件例如同步线,闪
灯架,小型反光板(纸片+纸片夹),小型背景,帐篷或者影室灯光系统

7. 野生生态(单体):自动对焦的长焦至少300mm以上,三脚架或者独脚架

8. 严肃野生生态:除了上述器材以外,伪装系统包括帐篷,迷彩服(人和器材),车
载脚架系统。

TimNew
------------
Release your passion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暗室

【存档】【未名空间(mitbbs.com)】数码单反配件指南

发信人: dynkin (Cor unum, Via una), 信区: PhotoGear
标  题: 数码单反配件指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20:02:54 2007)

版上这个的介绍比较少,而且也不是特别系统。这些配件是最容易费钱却又往往被大家
特别是新手忽视的。有了这些配件,摄影有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缺少了这些配件,
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虽然每个配件都不贵,但是加起来可以恐怖
得吓人,超过一个机身或者一个好的镜头的价格也是轻而易举。因此有必要提醒想入门
单反的烧友务必要把这部分考虑到自己的预算当中,免得事后跪主板。

下面依照重要的次序和功能所属一一介绍过来。

==========================================================

第一个是存储卡。首先从速度上来说,凡是80x以上的卡对于现有的机身来说都是绰绰
有余,差别不是非常大(在10%之内),速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从存储卡拷贝照片到电脑
上,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可以追求。最重要的是可靠性。谁也不希望一次美好的旅
行毁在一张质量差的卡上,因此选择大牌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的当然是SanDisk。和
SanDisk差不多的还有Lexar, Transcend等等。SanDisk的Ultra II/Extreme III/
Extreme IV都是不错的选择,Lexar的133x/300x Pro, Transcend的120x/266x都在考虑
的行列中。虽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牌子,例如Kingston, RiDATA,但是我一般只考虑上
面三个而且不想由于在这个上面过分省钱而懊悔。第三点是容量。8MP机器的RAW是7MB
,10MP大概压缩是8.5MB,D200不压缩就是15MB,12MP的5d好像是12MB;JPEG fine一般
在3MB~5MB之间,JPEG normal在2MB~3MB左右。如此算来,2GB刚刚够,只适合用来拍
JPG,4GB差不多,8GB是首选,往上就没什么必要了。卡要一张张买入,除了第一张,
别的都等deal就可以了。因此也没必要一口气就买一个16GB的。除了第一张卡,存储卡
跌价快,因此等deal不仅划算得多,而且两张卡也要比一张卡来得可靠,哪怕是留在相
机包里作备份,哪天忘记带主力卡了救救急也很好。

作为配件的配件,读卡器是一个好东西,这里我只推荐一个,就是Transcend的多合一
读卡器,方形外观,支持市面上基本所有规格的存储卡,而且速度非常快,能够发挥
100x以上存储卡的威力(当然目前的266x/300x有新的专用读卡器,而且超过了USB 2.0
的理论速度,需要firewire 800的支持)。价格也不贵,Amazon上不到$20。

==========================================================

第二个是滤镜。

第一种是保护镜,也就是UV或者Skylight。保护镜用在镜头上主要起保护前组镜片(以
提高二手品相)的作用,属于消耗品。不是所有的镜头都需要保护镜,一来好的保护镜
价格不便宜,二来有些时候,特别是夜景灯光拍摄,保护镜反而会弄巧成拙。话虽这么
说,我还是会给几乎每一个镜头都上一个保护镜。最有名的当然是B+W的MRC F-pro系列
,一片77mm的B+W差不多就是一个Canon 50/1.8镜头的价格了。比B+W便宜少许,但是一
样有名的是Hoya的Super HMC Pro1系列(注意是Pro1系列)。说实话,这些保护镜我只会
在价格超过10倍的镜头上面使用。另外价廉物美的是Hoya的Super HMC(不带Pro1)系列
,这个和Pro1的差别就是滤镜外框的厚度。对于价格一般的镜头,我就选择这个了。当
然Hoya的DMC(我不是特别喜欢,因为外包装特别难看--比B+W的外包装好一点)也很好用
。我还用过的有Sunpak的DHG,2filter上的那个套装,似乎效果也不错。

对于保护镜其实只要注意一点,就是镀膜。上面的都是多镀膜的,也是最好的。其他的
例如单镀膜和无镀膜(例如Tiffen的滤镜)我是不会考虑的。另外就是中规中矩,给一个
$200的镜头配B+W似乎不成体统,而给$1000+的镜头配Tiffen也不可取。一般镜头价格
的10%左右差不多。最后一点,就是保护镜选择相应镜头的口径就可以了,使用的时候
一直在镜头上,一般不卸下。

第二种滤镜是特殊滤镜。这就是让摄影事半功倍的东西。数码因为灵活和后期方便的关
系,很多胶片时代的滤镜都可以省了,例如加温滤镜(81A)和冷却滤镜。下面只介绍三
个数码上比较有用的滤镜。

第一个是圆偏振滤镜Circular Polarizer,简称CPL。CPL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偏振光。这
一点在拍摄阳光反射下的树叶(这个几乎必用),水面,玻璃的时候特别有用。另外CPL
也用来压低天空颜色体现层次的作用(或者任何有光线反射的物体,用来改变反射效果)。

CPL的价格非常贵,而且是消耗品(使用寿命一般2~5年),而且因为不是时时刻刻都在镜
头上的(因为会改变反射特性,同时会减少进光量--大概1.5~2 stop),所以只要几片就
可以了。这也带来了一个口径选择的问题。首选口径是77mm,许多专业镜头都是这个口
径的,而且大部分镜头的口径都比这个小。因此买一个77mm的CPL,外加一些step up 
ring转接环(例如67mm-->77mm, 72mm-->77mm),即减少了投资,又减轻了出行的负担。
当然假如某个口径的镜头特别多的话,或者口径和77相差许多的话,也可以考虑买一个
相应口径的CPL,例如Nikon的52mm,Canon的58mm,Pentax的49mm。由于口径小许多,
所以相应的CPL就便宜许多。CPL也推荐B+W或者Hoya带多镀膜的。

第二个是渐变密度镜Graudated Neutral Density,简称gnd。gnd其实就是一块一边淡
墨色一边透明的平板镜片,主要作用是改变画面不同部分的进光量,以达到以感光器允
许记录的动态范围记录真实大反差大动态画面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压低特别亮的天
空的颜色,使得这部分不会过曝。

由于gnd的这种特殊性,因此gnd只能使用插片式而非圆形旋入式的。插片式的gnd有三
部分,一个是插片夹,一个是滤镜本身,还有一个就是插片夹到镜头的转接环。除非有
口径>82mm或者超广角(全幅20mm以下,非全幅的14mm以下),插片夹选择普通的Cokin P
系列就可以了。对于超广角,Cokin有一个相应的插片夹,只能插一片镜片,其实自己
买普通的回来把前面部分割掉就行了。因为插片夹不是精密的东西,加上Cokin本身的
插片夹做工一般,所以也可以选择其他牌子甚至ebay上兼容/仿制产品。Cokin这个名称
只是插片式滤镜的另一种称呼方式。转接环没什么好说的,根据镜头口径买就可以了,
几个可能用到gnd的口径最好每个口径都买一个(和CPL/UV的选择一样,这也是统一口径
的好处)。

最后是gnd本身,根据效果的不同,分为上下相差一个stop(.3x或者2x),两个stops(.
6x或者4x),三个stops(.9x或者8x)以及更高。每一种有根据边界过渡不同有hard edge
和soft edge之分。gnd的使用原则一般是天空不能比地面暗(不然非常压抑),也不能有
明显的痕迹(例如太阳在天空正中的时候却搞得和沙尘暴来临一样),因此一般留有至少
一个stop的余量。一般.6x soft的是很多人第一片的选择。另外.9x hard也不错(因为
stop越高的时候,soft越难用)。单独的.3x作用不是特别大,不过适合和.6x或者.9x叠
加使用。gnd的品牌,Singh-Ray最贵,也是最好的,Lee其次,Hitech属于质量不错,
价格也不离谱的,值得推荐。Cokin则是最便宜而质量也最差的,千万不要买。对应于
Cokin 85P的滤镜尺寸都叫做84mm或者85P系列。

而对于口径超过82mm的镜头,只能选择Cokin的Z-pro系列(96mm及一下)或者X-pro系列
了,并且相应的镜片也需要选择4x5或者4x6,这里就不介绍了。

第三个是中密度滤镜Neutral Density,简称nd。和gnd不同,这个就是一块淡墨镜。不
过不要小看这块淡墨镜,这是目前数码上唯一减慢快门速度的方法。有些人可能不了解
nd的用途,这里介绍三个。第一个是在拍摄流水的时候,减慢快门速度到1s级,以营造
真正的流动效果。由于数码单反有衍射极限,aps f/11以上,全幅f/13以上画质下降,
所以这个效果不一定能够通过减小快门来达到。第二个是能够同时使用闪光灯和大光圈
。由于多数机器的内闪同步速度在1/160s~1/250s之间,因此使用内闪的时候快门不可
能慢于1/250s,这个时候如果使用f/2以下的光圈就一定会过曝,造成补光和浅景深不
可兼得。哪怕使用外闪能够达到1/1000s以上的速度,由于是高速快门输出,闪光灯全
功率输出,因此在输出效率和回电速度上都打了折扣。这个时候使用nd就能够起到减慢
快门速度,减轻闪光灯消耗的效果。第三个则是高级技巧,即所谓摇黑卡,这是台湾非
常流行的一种用不透光物体部分遮挡镜头同时快速摇动以达到gnd效果的手法。摇黑卡
的要点之一就是快门速度要足够慢,同样是1s级(试想1/30s内要能够让东西恰好从镜头
前面通过是不可能的)。nd的选择和UV/CPL差不多。

上面三种是最常用的滤镜。虽然有些东西也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来达到,例如用hdr替代
gnd,但是前期使用滤镜,能够达到简单轻松的效果。

==========================================================

介绍完滤镜,第三个要介绍的是外闪。对于人像拍摄来说,一个外闪的作用超过一个镜
头。常见的外闪基本使用方法有室外背光下的补光,打眼神光,室内的跳灯(灯往上45
度到90度或者往左/右,往后),环境光线(slow sync),慢门(rear)。外闪的高级使用
方法是离机(有线或者无线)制造侧光,背光(造型光),频闪(凝固多帧动作),选择性聚
焦,以及两个以上外闪营造更自然的光线效果。因此外闪是非常值得在第一个镜头以后
添置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附件。

外闪只需要选择各个厂家在产的支持最新一代TTL的最好的外闪或者低一档的外闪就可
以了。例如Canon的580ex, 430ex,Nikon的sb800, sb600,Pentax的AF540, AF360。另
外由于外闪跳灯的需要,有上下摆动和摇头的功能也是不可少的。这一点上Pentax的
AF360由于不能摇头实用价值基本为零。上面的外闪当中,最好的外闪通常具有指数高(
最大输出功率大),回电快的优点,比较适用于室内作业场合,例如婚礼,表演...而低
一档的外闪,则应付单人拍摄,补光等绰绰有余。特别是对Canon用户在580ex和430ex
价格相差一倍,以及Nikon用户机身自带无线功能的情况下,选择低一档的外闪是非常
合理的选择。当然首推还是顶级灯。例如Nikon的SB800,相对于SB600贵$120,除了指
数大以外,还能够使用第五节电池,附送有色滤片和柔光照,也算是物有所值。除此以
外,Sigma 500 Super DG以及Metz的外闪也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兼容性可能不如原厂
的罢了。

这里介绍一下Nikon的CLS无线系统。CLS系统通过红外无线通讯,达到一个机身同时控
制不同位置的几组灯的效果。使用者无需单独设定每个灯上的输出,而是从主灯(
commmander)上面直接设定每个灯的输出(或者TTL)。CLS的另一个好处是省却了许多配
件,例如Nikon的D200/D80机身都整合了commander,无需另外购买配件就能够使用无线
闪光;而且也无需同步线,外闪就能够直接离机营造侧光背光的效果,在拍摄微距和人
像的时候非常有用。哪怕最简单的多灯输出以达到提高输出功率,改变光线分布,对于
CLS系统来说也非常简单直接。CLS系统是Nikon的优势所在,因此充分利用CLS系统会有
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对于微距摄影,还有专门的环闪或者输出功率比较小的闪灯,这里就不介绍了。

作为配件的配件,外闪还需要以下配件,同样从作用高低来说。

第一个是反光板/柔光罩,主要起改善输出光线柔和程度和面积的作用。这些是没有技
术含量的东西,大家DIY一点都不过分。

第二个是有色滤纸,主要是改变闪光灯的色温,来达到和环境光线一致的作用。例如在
室外使用暖色滤纸以和阳光平衡,在室内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日光灯/白炽灯滤纸。

第三个是闪光灯架,包括人像常用的stroboframe,以及微距常用的闪灯架。
stroboframe的作用是改变/提高闪灯位置,特别是竖拍的时候,以达到更自然输出的效
果。

第四个是闪光灯同步线。对于没有无线功能的机身/闪光灯来说,这是离机闪光能够TTL
的唯一方式。

第五个是外置电池组,适用于需要大量使用闪灯同时要求回电速度的作业场合。

==========================================================

第四个配件也是非常重要的配件,就是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支撑部分(三脚架/独脚
架),转向部分(球型云台,三向云台),连接部分(快装板,脚架环)。鉴于使用上的方
便性和必要性,这里只介绍三脚架,球台和快装板。

支撑系统的选择不在于能够承受多少器材的重量,而在于承受最多的器材重量以后器材
是否稳定使用。这一点以前已经介绍过了,这里概括一下:
一般旅游级的变焦镜和普通的定焦镜头可以参考Gitzo 1系列的标准。f/2.8变焦和小口
径超长焦可以参考Gitzo 2系列标准。大口径超长焦可以参考Gitzo 3系列标准。球头上
分别对应RRS BH25, BH40和BH55。

第一个是三脚架。在上面的基础上,几个重要指标包括:
1. 全高:一般保证加了云台和相机以后取景器和眼平差不多,最差也要在眼平以下10
公分以上,稍微高一点反而没有关系。
2. 缩长:普通三脚架如果是三节的,缩长超过54cm,一定放不进carry-on的行李箱(当
然能够carry-on是另一个问题),四节的可以放进carry-on。但是三节的稳定程度要好
于四节的,使用上也方便一些。
3. 材料:碳纤维轻于火山石轻于铝合金。除去重量问题,最重要的是抗震程度,这一
点碳架好过铝合金架好过木架。
4. 伸缩结构:旋转关节结构简单便于维护,而且能够锁紧,缺点是伸缩不如翻转关节
迅速方便(当然新捷信的旋转关节和翻转关节一样方便迅速)。翻转关节一旦螺丝松动就
是废架一个。

三脚架的品牌,最好的当然是捷信Gitzo。但是捷信的性价比不高。因此曼富图
Manfrotto, 百诺Benro, Gittos, 金钟Velbon都是不错的选择。几个常见型号例如
Gitzo 1540/1530, 2540/2530, 1358, Manfrotto 3001, 3021, Velbon EC 540/530, 
640/630...

第二个是球头。一个好的球头不仅旋转的时候阻尼适当,锁紧的时候纹丝不动,而且还
要求锁紧以后不垂头(这个非常体现球头的差距),panning平滑。另外除了Acratech这
种球体外露的球头以外,大部分球头的原理都是通过旋转锁紧机构改变三角金属滑块位
置,提升降低尼龙凹陷结构,以改变和空心金属球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力。其中锁紧部分
和尼龙部分都是消耗部件,只不过使用寿命相当长而已。但是质量差的球头会出现使用
一段时间以后无法锁紧的情况,主要是上述部件设计不合理或者偷工减料所致。好的球
头都是用数控机床对单块金属切削加工的。

球头中最好的品牌有Arca Swiss, Kirk, RRS。除此以外,Acratech, Markins也是不错
的选择。Gittos和Manfrotto的球头由于价廉物美也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在选择同一品
牌不同系列的球头时,在重量和价格能够承受的范围下球的直径越大越好。

通常情况下球头和快装系统是连在一起的。最常用的快装系统是Arca系统,可扩展性高
。Manfrotto有自己的快装系统。许多廉价球头例如Gittos也提供自己的快装系统。由
于Arca系统的可扩展性,下面的配件主要针对Arca系统讨论。

采用了Arca系统的连接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通过快装板直接连接机身和镜头。Kirk和RRS对于不同的机身有定制的快装板,在垂
直构图的情况下机身不会上下摇动。另外L型快装板则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竖向构图,
价格也非常贵($120)。Kirk对于某些镜头还提供稳定性更好的脚架环。

2. 在上述快装板的基础上有导轨,主要是出于微距和pano的考虑。微距时候,镜头前
后1cm的影响对于放大倍率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机身在导轨上前后移动比三脚架本身
移动显然更加方便。pano的时候,由于panning中心不是镜头的nodal point,会造成近
景衔接上的误差。因此把panning中心移动到nodal point下方是非常重要的。

3. 通过Wimberley Head连接超长焦,便于在使用巨炮的时候方便上下方向摆动。

上述连接部件加上前面的闪灯连接部件(包括纸片夹),给微距,风景和生态摄影提供了
无限的方便。

==========================================================

第五个是包。包主要分为手提包(箱),双肩包,单肩包和腰包几种。双肩包设计科学,
适合携带大量器材,比较适合旅游。缺点是器材取用比较困难。单肩包适合携带少量器
材,取用方便,有些单肩包制作考究,例如Billingham,缺点是对肩膀是考验。腰包也
适合携带少量器材和配件,取用方便,显得比较pro。手提包(箱)作为搬运器材使用,
特别是Pelican的箱子,是pro携带大量器材的不二选择。常见的品牌有“谁来偷我啊”
垃圾宝Lowepro,Tamrac, Crumpler, Kata, Domke,以及上面的两个牌子。

包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场合。例如日常使用的轻便单肩,旅游的大双肩。另外也不必拘
泥于摄影专用包。普通包加上适当的保护(例如毛巾,发泡塑料)一样可以起到携带器材
的作用,而且更加低调。

==========================================================

第六个是清洁工具。常用的有吹气球,一般就选择Gittos Rocket中号或者大号的;镜
头笔(清除浮灰,指纹和水迹);镜头纸/镜头布,哈气以后用力擦拭(非常正常,许多
pro的处理方法);棉签/PacPad,用来配合清洁液体如Eclipse使用。

==========================================================

第七个是手柄。手柄的作用是为竖拍提供方便,同时改善系统重量分布以达到平衡的作
用。当然提供更持久的电力也是其功能之一,不过单纯从这点来说,换电池就可以了。
由于目前市面上的手柄都是塑料部件,不适合在脚架上面使用。在脚架上还是L型快装
板最方便。

==========================================================

第八个是近摄镜,接环,镜头反接环和teleconverter。这些东西都有起到提高放大倍
率的作用。近摄镜和滤镜一样是作用在镜头前面的,因此一个镜片可以用于不同品牌的
机身,不影响原先镜头的任何功能。最常用画质也最好的是Canon 500d,采用了两片镜
片来减少色差。近摄镜还能够减小最近对焦距离。近摄接环是没有玻璃的接环,也用于
提高最近对焦距离和放大倍率,当然使用以后会减少进光量,无法自动对焦,以及无法
在无穷远合焦。镜头反接环能够把普通镜头反接,改造成放大倍率超过1:1的超级微距
,当然缺点是只能手动对焦。

teleconverter用于长焦焦段不够的情况下延伸焦段。常见的放大倍率有1.4x, 1.7x(
Nikon专有), 2x(作用在焦距上达到等效焦距=原焦距x放大倍率)。而且使用原厂的
teleconverter以后基本不会影响原先镜头的功能,例如自动对焦,防抖。当然由于等
效焦距增大,所以光圈就相应缩小。1.4x就是1 stop,1.7x是1.5 stop,2x是2 stops
,这一点可能造成无法自动对焦或者对焦速度下降的情况,则是由于机身本身的原因。
teleconverter除了影响对焦以外,还会降低画质,不过焦段延伸造成的放大倍率变大
可以抵消这部分问题。

==========================================================

最后是另外一些配件,或者不是配件。

遥控器,快门线。

灯光系统。例如影室灯和柔光箱,反光伞,透光伞,反光板,栅格,挡板...。最常用
的例如外拍用的折叠式反光板,配合闪光灯使用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背景系统,例
如大型可切换幕布,小型纸质幕布,产品拍摄用的帐篷。当然这个谈多了就要谈到
studio去了,很多也远非一个人就能够使用的。

==========================================================

在这些配件上能够花多少钱呢?让我们随便举个例子。

一张4GB卡,$35
两个UV,Hoya SMC Pro1,一个77一个小一点的,$80
一个CPL,$100
一套gnd,$50
一个顶级外闪,$300
一个碳架+一个好的球头+快装板,$500
一个包,$60
一些清洁工具,$20 

粗粗一算,已经超过$1000了,而且还是普通的配置,只有一套。要是你是想入门单反
的新手,是不是吓到你了?那也不必。因为一个机身,一个镜头,例如Nikon D40+18-
200vr,已经能够产生许多好照片了。

但是总有一天,短辄几个月,长辄一两年,等到你发现你拍的效果总不如别人,或者有
些你想拍但总拍不出来的照片的时候,你终究要烧到上面的那些器材的。没有配件的单
反,只不过是大dc一个。要是你两年里什么都没有烧到,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你,你不适
合单反。

==========================================================

补充:原文只是介绍了配件,而没有介绍什么场合适合用什么配件。现补充如下,也是
从重要到次要的程度:

1. 人像:大光圈镜头,外闪,反光板

2. 严肃人像:
室外写真:大光圈镜头,化妆(例如补粉,口红,假睫毛),外闪,反光板,stroboframe,
外拍灯具(包括灯,柔光箱,柔光伞,电池组等)
影室写真:中等焦距的变焦/定焦,化妆,服装,灯具若干,背景

特殊器材例如柔光镜,lensbaby等等。

3. 风景:脚架系统,cpl

4. 严肃风光:脚架系统,cpl, gnd, nd, 各种带色滤镜

5. 微距:放大比率比较大的镜头例如副厂带macro的镜头,原厂的18-55套头,35/2
定焦,或者普通镜头加上近摄镜,近摄接环,反接环,专业微距头(以焦距越长越佳),
脚架系统,外闪

6. 严肃微距:专业微距头,脚架系统外带导轨,闪灯,离机闪配件例如同步线,闪
灯架,小型反光板(纸片+纸片夹),小型背景,帐篷或者影室灯光系统

7. 野生生态(单体):自动对焦的长焦至少300mm以上,三脚架或者独脚架

8. 严肃野生生态:除了上述器材以外,伪装系统包括帐篷,迷彩服(人和器材),车
载脚架系统。

TimNew
------------
Release your passion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