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星期三

【BBC Chinese】香港观察:诺贝尔奖在香港的温度差异

香港观察:诺贝尔奖在香港的温度差异

香港人签名支持刘晓波

香港人对于刘晓波过去二十多年来, 要在大陆争取人权和民主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艰苦代价,总有感通。

“刘晓波”这个名字, 在香港巳经成为有若 “六四事件”般的 “政治光谱照妖镜”, 或是区分香港和大陆的一个符号。

香港时间12月9日晚上,千多人在香港迟打花园一同观看诺贝尔奖典礼,看着那空椅子, 不少人都流下泪来,那是香港人对大陆政权恨铁不成钢的泪水, 有若21年前流过的泪。

那空椅子和21年前的坦克车一样, 巳经成为了代表着大陆人权情况的图腾。

这数星期内, 香港电视新闻上的画面, 总离不开刘霞和刘晓波两夫妇无法见面、刘家窗门紧闭, 大门外站满公安和虎视眈眈的居委会成员。

听到的, 不是刘晓波妻子或兄弟的访问, 而尽是他们电话已经没有服务的讯息。

记忆便是这样建构而成的。

对仍留中国民运人仕的敬重

香港人不一定认识刘晓波,但对于刘晓波过去二十多年来, 要在大陆争取人权和民主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艰苦代价,总有感通。

每年6月4日, 香港仍然会有数万人聚在一起纪念天安门事件,这数万个香港人(或是从大陆来的人士), 非常珍惜香港仍然可以作为唯一公开悼六四亡魂的中国国土。

而且, 因为越来越多生活的层面都会接触到大陆, 港人对于像刘晓波般仍然留在中国争取民主的人士,是特别敬重的。

因此神通广大的香港传媒不时会找到一些关于流亡海外民运人士的蜚短流长,但是, 对于仍在大陆的民运人士,尤其是像刘晓波这些身陷狱中的,港人都是特别的痛惜。

中央机构在港插手

就算明白港人在刘晓波一事上的心结,中央机构并没有停止在香港的干涉工作,如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便罕有地向香港媒体提供长达26 页的“参考数据”,当中有大陆官方媒体对和平奖的评价。

甚至传出有在香港的中央机构给香港新闻机构打电话的传言,要求他们不要直播诺贝尔奖典礼。

同样是华人,去年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香港得到各界热情祝贺。一直被认为不重视科学研究的香港学生,不论年纪,都表示要以高锟作为学习的对象,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 你不会听到有少年表示希望以刘晓波为学习对象。

香港政府也很会给脸子,向高锟颁发最高荣誉的大紫荆勋章,颁奖的行政长官曾荫权更是非常感动,整个社会都高度评价高锟获奖。

一个奖项、两种温度

可是到了今年,同样是诺贝尔奖,而且是全世界公认的和平奖,一些立法会议员、特首曾荫权,当被问及有关刘晓波的问题,却是不予置评。

一时间,“刘晓波”这三个字就像“是否支持平反六四”一样,成为香港政坛的一面“照妖镜”。

被认为有意参加下届特首的梁振英面对记者有关提问时也无言, 其后有大学生再问,梁振英以反问作回应说:“如果中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何第一个不是中国的邓小平呢?”

民建联副主席刘江华便曾经表示 “暂时看不到刘晓波有甚么贡献。我要了解一下,可能是我不知而已。”

刘晓波是香港网民最关心的人物, 他是今年Google香港政治人物搜寻次数的首位人物。

所以, 这些反应令不少香港人语塞。

和赵连海案相比的多重标准

立法会也曾经动议早日释放刘晓波及结束一党专政, 结果却演变成政党之间互相攻击。如民主派的社民连便批评亲建制的民建联在这个动议后提出 “制定动物友善政策”,只谈爱护动物,却对人的尊严默不作声。

民建联主席谭耀宗便说: “外国政治力量插手中国事情不能促进中国民主化,反而会增加对抗性。”仍是一套外国政治插手中国事务的调子, 和较早前高调表示支持 “结石宝宝”赵连海一案的态度非常不同。

这些多重标准, 令不少香港人对香港政坛心灰和失去兴趣的原因。

但往外一看, 看到香港民主党主席何俊仁可以坐在挪威出席诺贝尔奖典礼的第二排座位,而他右面坐着的是代表支联会的李卓人。

还有其它香港人代表可以在挪威支持获奖的刘晓波、游行抗议要求释放刘晓波。

有时候, 双重标准不一定是坏事。


本文并不代表BBC立场。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Posted via email from 米良的草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